古朝南的古建筑歷史淵源
北京紫禁城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各種宮殿70多座,大小房屋900多棟。這些建筑形式不同,功能不同,滿足了明清皇帝的不同需求。然而,紫禁城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整個宮殿朝南。這一特點是古代人的生活經驗和集體智慧的體現。
紫禁城不僅是一個建筑群,也是一個城市。無論是建筑還是城市,兩者都遵循坐北朝南的原則。以房子為例,坐是指房子的位置,朝是門的方向。兩者的相互影響決定了房子的舒適和幸福。
故宮
《詩·劉公指出:即景乃岡,相其陰陽。簡單來說,古建筑也注重地理位置。在城市選址中,古人提出了國必依山川的原則
如果城市有一個位置,我們應該更加關注它的方向。漢代政治家趙昏在城市地址的選擇對方向有獨特的看法。他認為,相其陰陽之和,品嘗其水泉的味道,審查其土地的適宜性,是建筑的邊界。這里的陰陽是指以北為陰,南為陽,山北為陰,山南為陽。區域和方向相互交叉,對古城的設計和建設起著指導作用。
唐都城長安在古城中最具代表性。宮城位于城北中央,是皇帝和皇族的專屬高檔社區,皇城位于宮城南面,面積比宮城稍大,是政府機構聚集區。除了宮城和皇城,還有外郭城,設計了商業區和住宅區。東西兩市相應。朱雀街貫穿南北,不僅是長安城的中軸線,也是城市的主干道。長安的整體設計氣勢恢宏,布局合理,堪稱古建筑史的杰出代表。
城市建設仍然如此,房屋建設更加精致。中國位于北半球,位于歐亞大陸東端,大部分土地位于北回歸線以北。根據太陽從東到西的規律,朝南的建筑可以調節光線,在冬光線,在冬冬暖夏涼的作用。房子,選擇,選擇吉祥的地方和營地。雖然古代科技不發達,但對建筑的追求突出了豐富的生活經驗。
古代避暑建筑
冬天,太陽的角度很小。建筑物朝南的門窗可以容納更多的陽光,有利于提高室內溫度。夏天,太陽的角度變大了,建筑物可以阻擋部分陽光,從而降低室內溫度。據估計,在冬季,朝南和朝北房間的室內溫度高于1-2攝氏度。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陽光可以促進維生素D的合成,防止兒童佝僂病的發生,陽光中的紫外線具有殺菌作用,特別是對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細菌,具有很強的殺傷力。經常曬太陽也能增強人類的免疫力。因此,朝南的建筑顯示出了獨特的優勢。
我國季風與非季風氣候分布
受地形影響,中國屬于季風氣候。夏天,來自太平洋的臺風包裹著冷風和降水。冬天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夾雜著北風和雪花。建筑朝南,夏季可接受涼風,降低室溫,冬季可阻擋寒風,保溫驅寒。
《禮記》中有云:天子負南而立·《卦傳》又說:圣人南方聽天下,向明治。可見,南方意味著權威和尊嚴。在古建筑中,宮殿和官署朝南,顯示出其至高無上的地位。
東晉葛紅在《抱樸子》中提出:接邪氣就是被霜凍弄得筋疲力盡,值陽和就是善良和美麗。古人認為生活環境離不開空氣。只有有了空氣,我們才能有生命。空氣的流動產生了光環。邪靈是指邪靈,而朝南的房屋非常邪靈。因此,古代民間房屋大多朝向東南或西南,既能避開邪靈,又能避開邪靈,一舉兩得。
在封建社會,宗教享有崇高的地位。寺廟道觀有朝南的特權。一般來說,寺廟道觀會選擇風水寶地,一方面冬天阻擋北風,另一方面夏天涼風,植被可以凈化空氣。寺廟道院的特殊氛圍增加了善良男女的地位。
民國道觀
在古代住宅中,四合院是主要的。它是一座由四個或三個不同方向的房子組成的內庭院建筑,其中北房是最高貴的,被稱為主房間,由長輩生活,這也是傳統孝道的體現。廂房的等級低于主房間,在傳統的左貴概念下,東廂房的等級高于西廂房。
四合院大門的位置尤為重要,有一門定吉昌之說。四合院的大門通常位于東南部。從建筑布局來看,大門位于整個建筑的左前方,民間稱之為青龍門。就風水而言,這個位置是最吉祥的,意思不言而喻。
傳統的北京四合院
朝南的建筑格局對世俗文化產生了影響。在漢族傳統建筑中,前門前放置兩個石墩或石鼓,以驅邪避鬼。門的形狀分為方形和圓形。圓形代表官宦之家,方形是常見的商人家庭。從門的形狀可以看出主人的身份。
與門當相對應,戶對也是正門的重要標志之一。在古代,門上會有門楣。嵌在上面的木制方形或圓形標志被稱為家庭配對。當時,家庭配對有兩、四、十二個區別。數字越大,官職越高。文官使用圓形家庭配對,武官使用方形家庭配對。門當戶配對必須相互匹配,并經常聯合表示,這是傳統建筑中的審美構件,并逐漸演變為衡量男女婚姻條件的標準。
在古代住宅建設過程中,風水必須放在首位。風水理論不僅僅是迷信,而是環境對人的心理影響,以及傳統美學在建筑中的集中表現。利用風水調查自然,適應自然,適度利用和改造自然,實現人、心、自然的統一,實現雖然人,如自然的美麗境界。
在住宅中,軸線大廳是庭院中最高級別的建筑。大廳分為大廳。大廳主要是男主人,是接待客人和朋友的地方。大廳是家庭聚會、討論和聊天的地方,有一定的隱私,但也是女主人接待客人的地方。大廳的功能反映了主要和次要的程度,男人和女人也有其他方式來招待客人。
古建筑畫
《考工記》記載:天有時候,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只有結合這四者,我們才能做到最好。它反映了古人對建筑時間、環境、材料和技能的追求和造詣。
一方面,建筑是人們生活的地方,另一方面,它是政治、文化、自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看似普通的古代建筑與自然環境相匹配,形成了良好的和諧共存生態,將孝道、客人和聚會有機結合,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住宅文化,真正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不得不贊揚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