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經堂-東陽民居宗族祠
鋤經堂位于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南街安儒村安四村中央廣場北側,是祭祀安儒太、常兩房祖先的大廳。
鋤經堂建于明末,在清朝太平天國戰爭中被燒毀。光緒19年(1893年),太、常根據丁口攤的銀錢和時間,在原址新建,歷時13年,于光緒C午(1906年)竣工。
鋤經堂由前廳、后廳、前門廳、中天井等組成。前廳三開間,深12米,橫寬14米,建筑面積168平方米。后堂名叫“太和堂”,進深12米,橫寬13.6米,面積163平方米。前門長6.8米,寬14米,占地95平方米。天井長6.2米,寬14米,占地87平方米。門壁造型優美,華麗巍峨,集磚雕、石雕、瓦雕于一體。墻前有一個占地320平方米的廣場,兩個旗桿石墩分布在大門左右,增添了一點宏偉和莊嚴。不幸的是,文化大革命被拆除。
鋤經堂坐西朝東,背枕獅子山,面對村里被稱為五龍搶水的合澗橋,恰好是村前后兩條溪流的交匯處,寓意著子孫后代的財富和繁榮。正門朝向天神殿尖端雙峰的筆架山。村前溪路原鋪有長石板芯,直接通向鄰村梨楓村面對筆架,意思是毛筆桿。門口有一個池塘,那就是墨硯。大份塔、荷塘等幾個曬場,就像幾張巨大的紙。
鋤經堂使用的木材堅實厚實,前后大步屋柱直徑54cm,上梁呈冬瓜狀。
斗拱、梁檁、雀替、窗欞、門楣、牛腿等構件雕刻著人物、鳥獸、花卉、山水等圖案。如廳前廊柱8條牛腿,中間4條特別精致華麗,雕刻精美,空靈有意義。前小步北面的獅子吐著長舌頭,眼睛朝向母獅,腳踩著鏤空的繡球花,兩只活潑可愛的繡球花,向后傾斜。南方的母獅口吐短舌,雙眼深情地望著雄獅,溫柔地摟著一對小獅子,歡快地撒嬌。大獅小獅隱喻了古代太師、少師的官職,寓意著子孫后代榮耀、地位和顯貴。后小步、麻姑、白鹿、靈芝仙草等麻姑、白鹿、靈芝仙草等,寄托著蔣家福壽雙全的美好愿景。
牛腿上的秦芳雕刻了《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劃、三英戰呂布等生動故事。八仙雕刻在前大步梁上。廊柱上的一條牛腿上刻著一頭大象。旁邊是一位身著燕尾服和高鼻子的西方商人。他和中國人一起玩,這讓人們自發地想起了四海同春的遐想。
門、梁、梁各部分雕刻蓮花、蘭花、水仙花、國際象棋、書畫、漁橋耕作等圖案。林中國際象棋、船上鋼琴等圖案反映了業主的精神需求,是儒家文化的外化。為了讓后代知道鋤頭經典大廳的雕刻時間,雕刻家在牛腿上刻有光緒C午節字樣,前小步獅子靠柱與眼睛齊平。
鋤經堂原來有十幾塊牌匾,現在只剩下三塊了。正中鋤經堂牌匾,黑底金字,顏體榜,每字面積1.4平方米。鋤經堂字面意義深刻:鋤頭、種植、種植;經典,四書五經。儒家有春風種德,秋雨鋤經,意思是這個大廳是讀經典、弘揚傳統文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