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筑建設有哪些講究?
近年來,隨著地標性建筑的逐一崛起,一些古建筑的重建也被列入議事日程。如今,鋼筋混凝土叢林已經被覆蓋,許多人不知道如何建造古老的房子。
大興土木創造了中國特色
四梁八柱,榫卯結構,一麻五灰,雕梁畫棟……事實上,中國建筑自古以土木為材,自成體系,幾千年來一脈相承,表現出頑強的“戀土”、“戀木”情結,形成了迥異于西方石構建筑的顯著特色。土木營結構始終是中國建筑的主旋律,從史前建筑的穴居、巢居到清代的大小木作。從自古流傳的成語大興土木中就可以看出這一點。在幾千年的建筑實踐中,中國人將土木工程在建筑中的應用達到了極致。
例如,在北京中軸線遺產申請過程中,不僅要解決地安門廣場的重建問題,還要對中軸線沿線高大宏偉的皇家宮殿和青磚灰瓦四合院進行集體改造。所有的重建和修復工作都將使用老材料和老工人,就像幾百年前熟練工匠使用的工藝一樣。
那么,中國古代建筑是如何建造的呢?它使用的方法與現代建筑技術有什么不同?
最大的區別在于材料和承載方式。中國傳統古建筑以木材和土壤為主要材料,承載力依賴于木梁,而現代建筑以水泥砂漿為主,鋼筋混凝土已成為承載力的主要力量。了解一些中國古代建筑的一般方式,看看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建造房子的,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四梁八柱,房子墻倒塌不塌
與現代建筑相比,高個子在傳統古代建筑中是罕見的。即使是最魁梧的紫禁城太和殿也只有30多米,只有10層左右。
這主要是因為古代建筑的承載能力是木材,木材本身的高度有限。如果你想建造一個非常高的宮殿,你需要把木墩連接在一起,相對抗震性能較差,所以建筑的高度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然而,木梁挑起了梁,但造成了墻倒塌房屋不塌的奇怪現象。
在古代建造房屋之前,我們應該打槽,類似于現代建筑的基礎。槽底應按三比七的比例鋪設灰土。之后,在墊層上建造水平基礎墻,梁柱基礎也在此步驟中完成。建筑商應根據房屋的大小和形狀,在基礎墻上預留位置,并安裝柱頂石作為未來柱的基礎。
之后,是時候把柱子放在梁上了。俗話說四梁八柱,打破了柱與梁的數量關系。因為古代大部分建筑采用三開間的格局,中間有兩個梁,前梁和后梁共有四個梁,意思是代表四面。每根梁的兩端都有一根柱子,起到支撐的作用,共有八根,代表四面八方。整個建筑四根梁和八根柱子支撐。
架子建成后,工人們開始放置屋頂檁條,并在柱子之間建造墻壁。與現代承重墻不同,古建筑中的墻壁主要起著防風、防雨、保溫的作用。只要梁柱不倒塌,即使墻倒塌,房屋的主體結構也不會倒塌。
同時,由于房屋墻體不負荷,門窗設置靈活性大。而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及其它高級建筑才有的一種獨特構件,即屋檐下“重巒疊嶂”的斗拱。該構件既有支撐載荷梁架的作用,又有裝飾作用。但明清以后,由于結構簡化,梁直接放在柱上,斗拱的結構功能幾乎完全消失,成為幾乎純粹的裝飾品。
鋪磚上瓦,榫卯結構不需要釘
房子的形狀是第一個線索,工人們開始蓋住屋頂來安裝門窗。然而,整個過程,包括上一階段安裝梁柱、釘子等現代建筑中常見的物品,很難找到。
中國古代建筑的主要木結構采用榫榫結構,無釘子,技術精湛,結構也非常復雜。例如,在古代,建造房屋通常是梁柱,所以梁盡量選擇干木材,柱盡量選擇含有一定水分的成后,梁收縮不會太大,柱收縮相對較大,梁更有力,有利于建筑的穩定性。
瓷磚幾乎與釘子無關。例如,屋頂的施工過程首先是在檁條上放置椽子和望板,然后通過保護板灰找平粗糙不均勻的望板,然后找出屋頂的優美曲線,然后涂上由綠灰和白灰制成的防水層。最后一個過程是按順序放置瓷磚。
到目前為止,古建筑的主體結構和屋頂建筑已基本完成。此時的房屋相當于現代意義上的毛坯房。
與西方磚石結構建筑相結合"以剛克剛"不同的是,木結構建筑不同"以柔克剛"通過各種巧妙的措施,思維的目標是以最低的成本最大化強大的自然破壞力。我不得不欽佩中國祖先非凡的智慧。我希望這些建筑知識和中國傳統的建筑思維能夠在未來得到更廣泛的應用,造更多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