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潮汕民居的傳承與轉型
歷史上,潮汕先民的房子大多是用夯土或木頭和草織成墻壁的小屋,俗稱涂抹(草)寮。也就是說,潮汕地區的地名保留了寮(如赤寮、千山、風等)的由來。).然后因地制宜用貝殼灰燒貝殼灰,因為以貝殼灰為主要原料的三合土建筑形式堅固,所以盛行。
潮汕民居建筑受閩南、贛州建筑文化的影響較大。明朝以后,由于蘇州、杭州、廣州的建筑文化和自身地區的自然條件、經濟基礎、文化和技術特點,潮汕住宅的變化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1.潮汕人大多來自福建和江西南部,因為中原歷史上的戰爭或變化。最大的移民潮是唐宋明清時期。由于明清時期海運業的發展,潮汕對外貿易渠道主要與蘇杭有關。明清時期,潮汕的建筑大多受蘇杭園林的影響,如澄海樟林的西塘。
2.清末民國初汕頭港口開放,海運禁令開放。隨著華僑人數的增加,一批從早年漂洋過海創業的華僑回到家鄉建造建筑。與一些開放的商人一樣,他們逐漸將西方的建筑技術和材料帶到了家鄉,形成了潮汕地區中西結合的建筑。最典型的是澄海有潮汕故宮的陳慈學故居。
3.20世紀30年代中華民國時期汕頭港的開放。當時,商業中心以小公園為中心。小公園是汕頭港開放后的商業發祥地,是潮汕特色建筑時代,集中西融合。
總的來說,潮汕民居建筑的發展過程可以概括為吸收各種建筑藝術營養,包括中國古代優秀的傳統藝術和西方現代建筑。這也反映了潮汕文化發展的一面,但潮居發展形成的這種建筑模式阻礙了當地民居的發展。大規模風格的統一形式與新時代快節奏潮人的審美取向發生了沖突。同時,改革開放30多年來,大量缺乏藝術氛圍的水泥磚住宅突出了許多文化缺陷。
潮汕人很聰明。他們將潮汕民居的傳統裝飾風格與現代洋房相結合,形成了獨特風格的現代建筑(騎馬樓)。這更好地促進了新時期潮汕民居的發展。雖然這種中外結合的方式從一開始就備受爭議,但它是一種表達對當地文化甚至中國傳統民居的依戀的方式。
為了保護潮汕建筑藝術,為潮汕民居的傳承和發展找到更好的世界。隨著新型建筑材料的誕生,潮居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新材料在潮居中的應用,最大限度地豐富了潮居的藝術風格,使原本守舊落俗的潮汕民居煥發出新的風采。例如,潮陽區銅盂鎮陽美村明安里和河溪的耀明書院是最近建造的潮式民居建筑。遵循潮居的傳統文化內涵和風格,建設保留原有潮汕風格,增添新情懷,體現潮汕民居文化新千年精神。
從明安里、耀明書院中的金漆木雕、石雕、嵌瓷、泥塑繪畫等傳統裝飾工藝,遵循傳統工藝。潮汕民居中幾十位當代著名書畫家寫的牌匾和墻聯是前所未有的。此外,在潮汕民居內墻建造碑林在潮汕民居建筑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明安里、耀明書院等建筑群在潮汕民居建設的發展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