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學院:心學講座 良知相傳
青原山位于江西省吉安市東南郊約10公里處,秀峰翠綠,梵音芬芳。它以佛教禪宗七祖行思創(chuàng)造青原派祖庭凈居寺而聞名,也因陽明書院而聞名于國內(nèi)外。青原山陽明書院在全國書院文化中獨樹一幟,傳播研究陽明心學。
心學傳道500多年
明正德和嘉靖年間,全國學院發(fā)展迅速,其中王守仁取得了突出成就。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號陽明,浙江余姚人,開創(chuàng)了以良知為核心的心理理論,為中國歷史上真正的三不朽人物立德、立功、立言。
明正德五年(1510年),時任廬陵知縣的王陽明帶領當?shù)厥孔觼淼角嘣絻艟铀拢淌谛耐鉄o物,知行合一,教人靜坐,體會心本體的境界。嘉靖六年(1527年),王陽明在去廣西的路上經(jīng)過吉安,在螺川與弟子和當?shù)丶澥空務摿贾ER別時,他特意告訴:時間只是簡單真實,越真實,越簡單;越簡單,越真實。”
隨后,陽明弟子在吉安府各地創(chuàng)辦了惜陰會,講述了陽明的心學。王陽明去世后,楊明弟子鄒守益等人將惜陰會聯(lián)合起來,組織全府大型講座,共同探討致良知的方法和經(jīng)驗。嘉靖十二年(1533年),首屆青原講會在凈居寺舉行,此后每年春秋兩季各舉辦一次,成定例。經(jīng)過江右王門學派的努力,青原講會的影響越來越大,鼎盛時期有成千上萬的聽眾。浙中王門學派錢德洪、王畿幾次率弟子千里而來。吉安遂成理學之邦,被譽為東南鄒魯,西江杏壇。
明朝萬歷中期,王學弟子王世槐、胡志等人倡導在僧舍右側(cè)建會館,置會田,稱為青原會館。青原會館由五賢祠和傳心堂組成。五賢祠供奉王陽明和他的四個弟子鄒守益、歐陽德、聶豹和羅洪賢。
明萬歷46年(1618年),王學傳人鄒元標、郭子章籌集資金,將青原會館從凈居寺遷至谷口翠屏峰南部,建成九邑會館。吉安府屬九縣各建一館,有公田,歡迎學士文友。
清康熙五年(1666年),湖西道守施閏章倡議修繕,士紳人民奔跑相告,捐贈物資。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吉安知府鹿春如建陽明書院,任狀元劉毅為首任山長,勸捐儲費,建庫儲書,選拔學生,教經(jīng)、古、詩、賦四科。
1930年,陽明學院遷往紅軍學校和紅軍醫(yī)院,成為土地革命,成為土地革命教育課堂;1938年至1944年改為國立第十三中學,培養(yǎng)了一批著名科學家,成為抗日戰(zhàn)爭學習和救援的不斷場所;2012年,吉安市原貌重建陽明學院,朗朗朗與翠峰清溪、晨鐘暮鼓融為一幅書香山水古卷。
陽明心學的重要傳播地
廬陵縣王陽明主管僅7個月。吉安民風倔強,喜歡訴訟。王陽明剛上任就面臨著葛布稅風暴,成千上萬的村民沖進縣政府討論。他深深感受到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必須為政不威刑,只以開導人心為本,才能從根本上消除打鼓抱怨的壞習慣,形成守望相助的風。“龍場悟道”不久的王陽明,首次將心學思想付諸于政治實踐,并取得巨大成功。
一是開壇講學,倡導良心。王陽明聚徒于青原山,親自對吉安的官員、士人開壇講學。他認為,世之不治在于學之不明。當時功利之毒,流汗于人的心髓,習慣了成性,使背誦之廣,適合長其傲;知識之多,適合行其惡;聞見之博,適合肆意辨別;辭章之富,適合飾其偽。他認為這是圣學晦澀的原因。因此,王陽明以弘揚圣學為己任,不斷講學。注重師道尊嚴,注重啟發(fā)誘導,主張學貴自得,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當時鄒守益見,詢問格致和謹獨之疑。王陽明說:致吾良心之天理于事物,則事物皆得其理。向五心良知者致知。王陽明定鄉(xiāng)約、興社學、建書院、辦講會,都是以輔君淑民為宗旨。他在江西或官方或講學了7年。在此期間,他始終以吉安為中心,在業(yè)余時間講青原,興教育,倡導良知學習,被流風所吸引。
二是知行合一,教育人心。王陽明將知與行相結(jié)合,表現(xiàn)出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民本情懷。他主要做了七件事,后人稱之為“廬陵七政”:息訟止爭,平反冤獄;恢復旌善亭和申明亭的基層治理制度;保甲革新,保境安民;頒行鄉(xiāng)約,勸諭百姓;減稅紓困,將宦官加派的“葛布稅”一概蠲免;救火防災,改造街巷;防治瘟疫,賑災救民。從表面上看,廬陵七政是務處理,本質(zhì)上蘊含著王陽明執(zhí)政的核心思想——仁教和知行合一吉安士民對王陽明的教育念茲在茲,因此在平定寧王叛亂時,王陽明在吉安一呼百應。直到今天,吉安在城里建了報功祠和陽明堂,擴建的主要街道叫陽明路。
江右王學研究中心
王陽明以吉安為基地,成為一代大師,吸引了許多追隨者和信徒,形成了江右王門學校,人數(shù)眾多,傳承最長,影響深遠。
江右王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黃宗羲在《明儒學案》中說:姚江之學,只有江右為得其傳。也選擇了東廓、念庵、兩峰、雙江。陽明之道賴以不墜。蓋陽明一生的精神,都在江右。東廓為鄒守益,念庵為羅洪先,兩峰為劉文敏,雙江為聶豹。他們是明朝四大學者和代表,都是吉安人。鄒守義在王學被視為異端時,是王學堅定的傳播者和解釋者;聶豹在辨難后相信王學,成為江右王門的骨干;羅洪賢和劉文敏年輕時成為王陽明的私人弟子或入門弟子。《明儒學案》是江右王27位學者的專傳,其中吉安人16人,包括學術(shù)上與鄒守益、羅洪先同名的人,如歐陽德、劉邦;還有以氣節(jié)著稱的人,如鄒元標、羅大洪等。江右王門的吉安學者,或名宦名儒,或在青原山講學,或捐贈青原講會。青原山王學的繁榮已成為一種引人注目的文化現(xiàn)象。
江右王門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講座。講座不僅是一項學術(shù)交流活動,也是人們實踐良磨練道德、協(xié)商處理地方事務的場所。講座最初在祠堂和道觀寺廟舉行。后來,陽明學者利用、改造和建造了大量的學院作為講座場所。學院講座廣泛吸引了當?shù)丶澥俊⒆诮填I袖和普通人,使陽明精神深入人心,對當?shù)厣鐣幕a(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是維護風俗習慣。江右王門學者以弘揚陽明精神為己任,對村民進行道德教育,倡導修身養(yǎng)性,建設和平和諧的地方社會秩序,極大地改變了當?shù)氐纳鐣諊?/p>
二是學者和人民的實踐。吉安各地鄉(xiāng)鎮(zhèn)規(guī)章制度、民約、家訓、家規(guī)以正心術(shù)為核心理念,以守望相助為鄰居的基本行為準則。
第三,澤被后人。人們認為,成為圣賢不一定要通過科舉考試。他們強調(diào)誠信、修身、齊家,致力于儒家教育、宗族宗法制度和設施建設,建設了大量書院、祠堂、牌坊,制定了祭祀、婚喪嫁娶等各種禮儀規(guī)范,努力讓每個人都有良心,街上到處都是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