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白族民居建筑:三坊一墻四合五天井
建筑是凝固的歷史,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由于地域和民族的不同,中國建筑的形式、風格和裝飾都受到當地文化的影響,也有自己的特點。官方制度和寺廟大多采用陽臺、休息山、重屋檐卷頂等。一般民居建筑大多采用單坡、平頂、圓頂、硬山、懸山等。,而且大部分結構形式都是一樣的,但是建筑的裝飾風格確實各有千秋。建筑的靈魂是這些風格和特征。
在白族,最具特色的建筑形式有兩個非常高端的名字,稱為三坊一墻和四合五天井。那么什么是三坊一墻四合五天井呢?讓我們和小編一起看看。
白族民居建筑中最基本、最常見的形式是三坊一照墻,四合五天井。
三坊一照壁,這里有一個比較生僻的名詞坊。廣場是構成白族庭院的基本單位,是指面寬三房,高兩層的房屋。三座坊一起照墻,東、西、南、北各放,類似北方四合院的風格放在一個院子里,構成三坊一照墻。雖然和四合院有些相似,但也有明顯的區別。最直觀的一點是,三坊中的正房兩側都有一個漏角屋,深度和高度略小于正房,層數也為二樓,與東西兩坊交界處形成小天井或一線天。我把整個布局總結成另一個名詞,三坊一壁三天井。
大理古城先鋒街20號楊宅是城鎮中三坊一墻較好的例子。三坊每坊三兩層,正房朝南。面對墻壁,主要供老年人居住;東西廂房二坊由下一代居住。三個主房間的兩側有兩個漏角屋,也是兩層,但深度和高度略小于主房間,前面形成一個小天井或一線天,有利于照明、通風和雨水排放。一般來說,樓上樓下一側的漏角屋作為臥室或書房,也有雜物儲藏室;另一個漏角屋通常用作廚房,高度為二層,但沒有地板排煙。漏角屋入口一般在廂房樓的端墻上,設門控制。
七一街星火巷41號李宅是三坊一照墻,但天井小(面寬約兩間)。結構上不需要頭梁合抱柱,而是用相應的照面梁榫卯連接形成跑馬轉角樓。兩個漏角屋只有一層;大門位于東南角,占用一個廂房,朝南,直接從南街跨渠道進入。這些都是因為緊張地區因地制宜造成的。
一方面,這種建筑布局適應了氣候的特點,另一方面,它也解決了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使建筑發揮更多作用的問題。由于車間為二層結構,有額外的房屋,如漏角屋,臥室、書房、儲藏室和廚房可以很容易地分配。否則,這個問題只能通過增加幾個入院來解決,就像北方的四合院一樣。
四合五天井,可以算是三坊一照墻的升級版。四合五天井和三坊一照墻的區別在于,三坊一照墻中的照墻被一坊取代,形成四坊,四坊交界處形成的四個小天井和庭院中央的大天井組成的五天井整體上是四合五天井。
四坊多為三層和二層(廂房和下房也有一層),但主房一坊的深度和高度大于其他車間,其地板略高。它們大多朝東和南。在四個漏角的小天井中,一個必須用于大門入口和門樓,大多朝東和南。趙宅是人民街503號的典型例子。在這種情況下,中間有三個寬闊的天井和三個深入的天井。每個車間的交叉結構都使用頭梁合抱柱,主房間和大門向東南傾斜。人民街502號賴宅中間天井稍小,結構采用相應的照面梁榫榫組成跑馬轉角樓
以上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云南白族民居建筑三坊一墻四合五天井的相關信息。我希望它能幫助你了解云南白族民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