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民居建筑
中國有55個少數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生活呈現出小聚居、大雜居的特點。因此,少數民族的建筑文化誕生了自身的發展和相互影響,成為中國建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蒙古包、吊腳樓、侗族鼓樓、傣族竹樓、藏族碉樓、羌族碉樓、白族瓦房、彝族土掌房等較為著名。
以下文章盤點了中國著名的少數民族特色建筑,看看代表性的少數民族民居建筑有哪些?
1、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屋。適用于牧業生產和游牧生活,施工搬遷非常方便。蒙古包在古代被稱為穹頂、氈包或氈帳。蒙古包呈圓形尖頂,頂上和四周以一至兩層厚氈覆蓋。普通蒙古包,頂高10-15英尺,圍墻高約50英尺,包門朝南或東南。包內四大結構有:哈那(即蒙古包圍墻支架)、天窗(蒙古語套腦)、椽子和門。
2、吊腳樓
吊腳樓,又稱吊腳樓,是苗族(重慶、貴州等)、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傳統民居。在渝東南、桂北、湘西、鄂西、黔東南有很多吊腳樓。吊腳樓大多是靠山河建造的。吊腳樓屬于干欄式建筑,但與一般干欄不同。所有的干欄都應該懸掛,所以吊腳樓被稱為半干欄式建筑。
3、侗族鼓樓
侗族鼓樓是侗鄉最高的防腐木亭,具有地域特色,在貴州、銅仁、湖南、廣西流行。鼓樓采用防腐木鑿榫連接,頂梁柱凌空,橫梁縱橫交錯,上下一致,采用杠桿原理,層層支撐。鼓樓全是防腐木結構,不需要一釘一毛。由于結構嚴密堅固,可達數百年。在古董侗族鼓樓,也有作為會議場所和外敵入侵鳴鼓的警告。
4、傣族竹樓
傣族竹樓是一種干欄式建筑,主要用竹子建造,因此被稱為竹樓。傣族竹樓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下層高約七八英尺,四無遮欄,牛馬綁在柱子上。這座建筑非常方便。它只需要砍掉大竹子,聚集鄰居幫助幾天;但它也很容易腐爛。它必須在每年雨季后修復。
5、藏族碉房
碉堡是中國西南部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部分地區常見的住宅建筑形式。據記載,公元111年前就存在了。為了適應青藏高原上的氣候和環境,傳統的藏族民居大多采用石頭結構,形狀像碉堡,因此被稱為碉堡。這是一座三到四層的混亂石頭或土壤建筑。碉堡的名字至少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時期(公元1736年)。
6、羌族碉樓
羌族稱碉樓為瓊籠。記載于2000年前。碉樓主要建在村莊住宅旁邊,高度在10至30米之間,用于御敵和儲存糧食柴草。碉樓有四角形、六角形和八角形。有的高達十三四層。建筑材料為石片和黃土。墻基深1.35米,用石頭砌成。石墻內側垂直于地面,外側由下而上向內略微傾斜。施工時不繪圖、吊線、柱架支撐,全靠高超的技藝和經驗。建筑穩定可靠,經久不衰。
7、白族瓦房
位于大理古城北23公里的白族瓦房周城,是大理最大的白族村鎮。白族民居大多采用當地材料,廣泛采用石材建筑材料。大理民間有句俗語大理有三寶,石墻不倒,指的是建房取材的特點。石頭不僅用于基礎和墻壁,也用于門窗的橫梁。白族民居建筑講究,飛檐高翹,斗拱獨特,鏤空花梁,更注重門樓建筑和照壁門窗雕刻以及山墻畫的裝飾藝術。
彝族土掌房
彝族土掌房是彝族祖先的傳統民居,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層層疊疊,相互連接,從遠處看非常壯觀。后期,彝漢混居,融合了部分漢族民居的特點,逐漸形成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堪稱民居建筑文化與建筑技術發展史上的活化石。以石為墻基,用土坯砌墻或用土筑墻,墻上架梁,梁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臺房頂,不漏雨水。屋頂又是曬場。
9.哈尼蘑菇房
哈尼蘑菇房是哈尼人居住的特色房屋。哈尼人住在陽光明媚的山坡上,靠近山脈建造村莊。哈尼蘑菇房像蘑菇一樣,由土基墻、竹木框架和茅草屋頂組成。屋頂有四個斜坡。房子分為三層,底層用牛馬堆放農具;中層鋪木板,頂層用土覆蓋,既能防火,又能堆放物品。蘑菇房造型美觀,獨特,冬暖夏涼。
10、船型屋
黎族船型屋是一種流行于海南的黎族民居建筑。黎族同胞是來紀念渡海的黎族祖先,所以他們以船型建造房屋,因為它們看起來像船篷,通常被稱為船型屋。船型屋是黎族最古老的民居,分為高架船型屋和低架(落地式)船型屋。它看起來像一個船篷,拱形,紅色和白藤。拱形人字屋頂覆蓋著厚厚的芭草或葵花葉。它的圓拱形狀有利于抵御臺風的侵襲。架空結構具有防潮、防瘴氣、防雨的功能,茅草屋頂也具有良好的防潮隔熱功能。
11.布依族石板房
布依族民居多為干欄式建筑或半層石板房。貴州鎮寧、安順等布依族地區盛產優質石材,當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材建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石板房。石板房用石條或石塊砌成,墻壁可以蓋到5-6米高;用石板蓋住屋頂,風雨不透。除檁條、椽子為木材外,其余均為石材,甚至家用桌子、凳子、爐子、碗都是石鑿的。一切簡單無華,固若金湯。這種房子冬暖夏涼,防潮防火,但采光不好。
哈薩克蒙古包
哈薩克族以游牧為主,逐水草遷徙,一般生活在春、夏、秋三季,容易支撐和拆卸。氈房的上部是圓形的,下部是圓柱形的。整個氈房的骨架由網狀木桿組成,然后用芨芨草制成的席子包裹,外包白氈。在氈房里,靠門的前半部分放置物品和電器,后半部分住人和待客。草原上隨處可見哈薩克族的氈房藝術。氈房內四周是掛壁,地上是花氈,各種幔帳都是刺繡藝術品,使人賞心悅目,仿佛置身于藝術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