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維護比修繕更為重要
原山西省文物局總工程師柴澤俊先生,是著名古建筑專家。柴老已經77歲了,因為行動不便,幾年前被迫退出了古建筑保護的第一線。
他負責過永樂宮搬遷管理和施工,主持過晉祠圣母殿修繕工程、五臺南禪寺修繕工程,上世紀80年代,更是獨自設計了布達拉宮的修繕方案。
柴老說,平遙古城當年申遺的時候,大家請他去跟聯合國的專家團做介紹,一看,里面一位日本學者就是當年他在日本講學帶的學生,心想,這事一定成了。
“別人總是夸贊日本建筑保護得好,只說好話,我當時就直接告訴他們,日本的那一套還有缺點,”柴老點了根煙,緩緩說道,“日本修繕木建筑每次都換1/3的構件,如果修一次能用300年,那900年之后,還會是原來的東西嗎?只能是個仿造的東西了。”
“這個學生見面跟我說,現在日本很多人也接受了我的觀點,就是盡量使用原來的構件進行修繕,能不換就不換。”嚴謹、謹慎,絕不盲目,是柴老對待古建筑一貫的態度。
“維護比修繕更為重要”
時代周報:您對山西所有的古建筑都做過普查,維護這些文物,困難是什么?
柴澤俊:有價值的文物,太多了,不是一天兩天能修過來。這七八年應該說中央給的錢不少,每年投入幾千萬元一直修,但毛病還是很多。就我知道的,光晉東南就有80多處,你要想一處一處都修好,也不是短期能完成的。
頭一個是要有隊伍,有真正懂得古建筑的技術人員,另一個是要花時間,在現場慢慢勘察、慢慢設計,才能把它搞好。不然一修就修壞了,再也挽回不了了。
有了錢其實也不完全是好事,一旦粗心了容易出毛病。
時代周報:那基本的維護呢?
柴澤俊:我一直主張,維護比修繕更為重要。
搞古建筑修繕,往往一不小心就把東西給弄壞了,而且修起來肯定會有變動,并不是能完全無損古建筑的原貌。維護就很簡單了,有個專門的人看著,有什么問題就修一修,就能確保不用再搞修繕工程。但有人看著也是要錢啊,就山西來講,連明清的算上上萬處,或者保守講兩三千處,不是一點錢能解決的。每年都要拿這么多錢,財政上的負擔很重。從省文物局來講,他們現在集中力量,下去一個地區一個地區地檢查有沒有損壞,已經很盡職了,而且都還是些對古建筑有研究的人。
盡管山西省文物局比其他省在古建筑上的經費要多一些,但是文物量太大,可以說全國古建筑大多集中在山西。相對來說,北京的古建筑主要分布在各大機關,比如頤和園、故宮等,本身就可以維持,不需要另外撥款。
“拿古建筑賺錢是不應該的”
時代周報:為什么說大規模的修繕對文物而言是有損害的?
柴澤俊:修繕時要是不小心把其中一個構件弄壞了,文物保存的時間會大大減短。我的主張是盡量不更換構件,每次修繕這些構件保有率都必須在90%-95%以上,把它們換下一半或者2/3,這還是不是文物?
這等于我們拿現在的青銅照樣子鑄造了一個商周的鼎,算不算文物?這個叫贗品。
所以說必須減少大修,而要減少大修就必須做好正常的保護保養。另外,文物修繕要建立在認真勘察研究的基礎之上,搞出設計方案出來,認真研究審批后才開始修繕。現在很多地方為了盡快拿到審批資金而盲目大修實在是不應該。
前期工作一定要花上半年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來準備,這不是招幾個標,弄幾個古建隊,掙幾個錢就能解決的。我們需要有經驗的專家、技術人員和工人師傅,認真花幾年功夫把建筑修好。不能把古建筑看作粗糙的東西,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文物,比一兩百年的清朝的畫貴重得多,壞一處就少一處,全國就這么一點,應該全力地來保護。
時代周報:每一處古建筑都有其特點,不像現在都是標準化建設?
柴澤俊:對,這種事情千萬不能疏忽,這批東西任何一處有損壞都是無可挽回的,不是小小的損失。比如房頂上元代的琉璃燈,壞了一點的話得將各個部件好好保存起來,等修復的時候重新裝上,不能一看壞了就換個新的,弄個假的有什么意思?我們對傳統的古東西好像都不在乎,實際上這都是文化。
時代周報:現在把力量集中在修繕上,是不是因為能跟旅游掛上鉤?
柴澤俊:對,我覺得拿古建筑賺錢是不應該的。順便再提請你們呼吁,保護古建筑一定要保護背景和環境,建筑的產生和存在同環境和背景是結合在一起的,如果把建筑的環境開發成旅游區,用來吃喝購物,那就成了鬧市中的一個古廟,根本沒有意思。北京的西華門也好,南池子也好,這些地方為什么不讓隨便蓋東西?就是為了保持故宮的背景和環境。如果環境都變了,就剩一個故宮,那不過是一片高樓大廈中的幾座古房子罷了,沒什么文物價值。
如果一定要搞旅游設施,一定要放在一兩千米以外,不要和文物沖突。就像上海東方明珠和凱旋門,都是兩個時代的東西,放不到一起去。保護古建筑就是保護整體文化。現在人總是把文物看得比較簡單,總覺得沒多大價值,這個問題一定要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