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筑張家口堡
張家口堡,俗稱堡子里,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橋西區中部。它是張家口市的起源和根。建于明宣德年間,是張元地球經過近600年滄桑逐漸成長繁榮的歷史見證。2008年,張家口堡被評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成功獲批第七批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史書記載:指揮張文主持建張家口堡。堡方四里有奇。城高三尺二尺。東南兩側有城門,東門永鎮,南門承恩。張家口之所以被稱為張家口,是因為該堡以北有東西太平山對峙如巨口。張家口堡是長城防線宣府鎮(宣化)的要塞,在防止蒙古軍隊入侵方面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從未在戰爭中失敗過。因此,以武城的美譽,在明代隆慶、萬歷時期,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明廷和蒙古我答部之間的戰斗變成了友誼,實現了茶馬互城。
張家口堡的功能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從簡單的軍事城堡到具有貿易功能的邊境城市。清末,隨著國家資產階級的發展,張家口堡經貿發展迅速。1909年京張鐵路開通后,張家口成為通往西北的貨運樞紐,張家口堡東關形成武城商業街。這條商業街仍然是張家口最繁華的地方。辛亥革命后,張家口成為對外開放的商埠。1918年,張家口商貿鼎盛。據《張庫通商》記載,張家口對蒙古貿易的商號增加到1600多家,年貿易額達到1.5億兩白銀。張家口被稱為"華北第二商埠"。張家口堡成為中外商人聚集的地方。民國十二年(1923年),張家口有42家票號和錢莊。
張家口堡的商號、票號、錢莊的投資者和經營者多為晉商。著名的祁縣喬家大院喬氏家族,在堡子里二道巷開了紅茂票號。祁縣渠家還在張家口開設了茶店、三晉源、百川通票號。太谷曹家來張家口橋西做生意,開了金泉涌、金泰亨、金泉興票號、錢莊。張家口堡是晉商招財進寶的聚集地,也是外國商人的聚集地。張庫大道的繁榮吸引了大量的外資。據記載,民國初年,張家口有德隆、仁記、商業、和平、德國禮和、地亞士、美國茂盛、德泰、日本三并、三菱、法國、俄羅斯、荷蘭立興、恒豐等44家外國商業銀行。這是除天津港、上海洋場外的另一個外商聚集地。
張家口是武城城堡,建筑布局與普通城堡不同。當時,小城堡有三個屯兵營房,包括守備署、協標署和中營署,以及軍用糧倉和草原。現有的玉皇閣、文昌閣和大量民居建于明中后期和清代,玉皇閣具有明顯的防御功能。
歷史的演變足以說明,明清時期的張家口堡是長城防御體系的一部分,張家口堡是名副其實的武城。武城不一定意味著硝煙戰火,劍光劍影,更重要的是威懾作用。張家口堡武城建成后的數百年間,雖偶有驚擾,卻從未失守,究其緣由并不費解。簡單來說,就是備而無患。武城保護了這片山水,保佑了這片寧靜。武城名垂青史,功蓋千秋。正如清代詩人陳逢衡賦詩所贊的那樣:輿圖求勝概,張城第一塞垣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