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王府的建筑造型有哪些講究?
王府是封建社會水平最高的貴族住宅。北京西城區現有的王府是清朝遺產,分為四個層次:親屬王府、郡王府、貝勒府和貝子府。清朝北京內城有滿洲八旗分居,大部分建在北京東西部。
清順治皇帝進入北京后,在西城建立了30座王府,包括18座王府、9座王府和3座蒙古王府。此外,還有貝勒府和貝子府。
北京王府的建筑形狀
北京王府的建筑規模、風格和布局嚴格按照封建禮制建筑進行,等級差異十分明顯。一般可分為王子、王子、貝勒、貝子、侯子、品官、人民等級。如果他們建造了房子,他們將被判處死刑。
清朝政府對房屋的建設基本上遵循明朝的制度。明朝時,皇帝的兒子部要封王。這些王分封在全國各地,采取封而不建的方式,即分封而不給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
明朝的國王沒有掌握當地的軍事和政治權力,北京也沒有多少政府。在明朝,北京有一些公共、侯和叔叔。北城定阜街是定國公府的所在地。東直門內北街的永康胡同是永康侯府的所在地,廣寧伯街是廣寧伯府的所在地。
到了清朝,就連明朝各地分封王的形式也被取消了。親王和郡王只接受頭銜,沒有國家。王府建在北京。王府的產權屬于朝廷。王子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和繼承權。
如果王子的一個兒子被封殺,他自然可以繼續住在王府里。如果王子沒有孩子或被廢墟,王府將被收回,然后皇帝將其分配給其他王子。清朝的王子和郡王都是王子。他們未成年時住在紫禁城,成年時搬到城里的王府。
據統計,清朝有近70個王子和郡王,而北京只有大約40個王府。這是因為有些王子死得很早,在分支機構的年齡之前就去世了,有些甚至在死后被封殺,有些王府住在幾個王子里。
清朝有室封爵有十二等。即和碩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繼承爵位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世襲無替,即親王和君王的后代中總有一個人攻封爵位。如果攻擊爵位的人犯了罪,他們仍然可以被其他人攻封。這就是所謂的鐵帽王。
鐵帽子王府是禮親王府、瑞親王府、豫親王府、順承縣王府、莊親王府、鄭親王府、肅親王府、克勤縣王府。后來,雍正皇帝的兄弟云祥、咸豐皇帝的兄弟易欣、道光皇帝的兒子易晨、乾隆皇帝的重孫易匡分別被授予怡親王、恭親王、醇賢王和慶親王,享受世襲的最高待遇。
繼承的第二種方式是世襲遞降,即兒子的爵位低于父親的爵位。如果父親是親王,兒子會攻封郡王,孫子會攻封貝勒。但最初被封為親王的,降到鎮國公就不再降,最初被封為郡王的降到輔國公也不再降。皇帝的兒子既有親王,也有君王。只有親王、郡王的住所才能稱為王府,貝勒、貝子、輔國公的住所才能稱為府,高級官員的住所才能稱為宅。
對王府的建造形制有嚴格的規定,不得隨意違反。
清朝親王府的大門有五個,正殿有七個,后殿有五個,宿舍有兩個和五個。明朝公侯的宅邸規定前廳、中堂、后廳有七個,大門有三個。梁棟、斗拱、檐角彩繪,門窗仿柱用黑漆裝飾,門上有金漆獸面錫環。
王府的建造形式,東西路可自由配置,中路相同,主要有府門(又稱宮門,親王府5間,君王3間)、影壁、大殿(又稱銀安殿)、二府門、神殿、后樓、家廟等。
一至五品官,大廳、大廳各七間,屋脊允許瓦獸,梁棟、斗拱、檐角用青碧畫,門屋三間,錫環用綠獸面擺放。六至九品官,大廳各三間,正門一間,黑門,鐵環。
清朝最大的王府
位于北京市西城區柳蔭街的恭王府,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AAAAA一級旅游景點,是清代最大的王府,曾先后作為和沈陽、永林的宅邸。1851年,恭親王奕欣成為房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字也得到了。恭王府規模宏大,占地約6萬平方米,分為府邸和花園兩部分,擁有各式建筑群落30多處,布局講究,氣派非凡。
恭王府經歷了清朝從鼎盛時期到衰落的歷史進程,承載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因此,有一種說法是一個恭王府,一半的清朝歷史。在周恩來、谷牧、李嵐清三代國務院領導人的關心下,恭王府的退休和修繕工作于28年完成,成為當時中國唯一一個對公眾開放的清朝王府。
清朝滅亡后,該住宅的產權屬于輔仁大學。20世紀80年代初,恭王府成為一個被8個單位分開、數百名居民居住的大擁有200多名居民。修復恭王府的首要任務是搬遷。1988年,恭王府花園向公眾開放。2008年,恭王府修繕工程完成后,全面向公眾開放。
在王府和貝勒府聚集的前后海,恭王府以其豐富而被稱為城市中最好的風景,因其與故宮相當的建制而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