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縣屈氏莊園被譽為川南民間建筑精髓
瀘縣屈氏莊園建于清代嘉慶-道光年間(1809-1845年)。1912年至1916年,碉樓、戲樓、佛堂擴建,莊園基本完善。
屈氏莊園建于清代道光年間,當時任知事的屈應選。經過幾代人的雙手,當屈應選孫子屈恒生時,整個莊園建筑變得越來越完整。整個莊園占地30多畝,內外圍墻3層。莊園內有48個大大小小的花廳和天井,共有180多棟房屋。公園內有舞臺、佛堂、金銀庫、鳳凰井(原名蓮花井)、內花園、外花園、前花園、吞花園、水池、亭子、釣魚臺、網球場、跑馬場等。莊園規模大,建造豪華,甚至被稱為川南老板。莊園的主人在建園之初花了很多時間。他們不僅要考慮宅基地與人活,還要考慮土匪的防火功能。整個建筑以中堂為中心,輻射到周圍,分散而集中。四座雕刻建筑分布在建筑的四個角落。當你爬上樓梯時,你可以俯瞰整個莊園,看起來像四只獅子。一個地方有事,只要在雕樓上鳴槍、喊叫、點烽煙,其他地方就可以救。
屈氏莊園體現了四川現代社會上層生活的形式和風格。莊園和莊園遺留的物理和文獻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反映了瀘縣(瀘州)的社會經濟狀況、社會發展和變化,是現代中國農村的一個側影,是屈家族的生活方式,因此,在現代歷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價值,為四川現代社會、經濟、文化、建筑和民俗的理解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場所。屈氏莊園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宗法倫理。
屈氏莊園的布局突出了清末民初四川的尊卑、長幼秩序、男女差異、內外差異等宗法倫理思想,為研究中國傳統宗法制度提供了生動的實物資料。屈氏莊園體現了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民族融合,北方經濟逐漸南移,中原文化開始注入南方。長江流域文化在吸收北方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文化。屈莊園是這種文化在建筑中的體現。建筑群南北融合,中西結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審美價值觀。構成了傳統民居文化的繁榮。
屈氏莊園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風水理論。莊園從西南向東北,后靠五仙山,側靠瀨溪河。整體布局像一艘大船,后花園的花山像船尾,前花園是船頭,石牌坊像一帆風順。屈氏家族當年選擇在這里安居,希望通過住宅與地形地物的某種暗合,獲得順暢的通道。莊園處處體現了一種天井文化,既有排水、采光、通風,又有風水理論中拔風聚氣的功效。莊園所體現的風水理論在研究瀘縣(瀘州)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方面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屈氏莊園的建筑體現了現代四川的科技水平,是我省典型的高墻碉樓民居,被譽為川南民間建筑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