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古代傳統建筑重識中國文化!
當建筑呈現出美時,一種凝固的文化和藝術會給人們帶來無限的動力和吸引力。在創新的過程中,建筑應該思考如何找到其文化來源,如何在保持原有的基礎上有選擇地吸收;現代建筑和傳統中吸收了什么營養物質。
這些年來,建筑是個百家之言,并沒有確切的評判標準,要做出一個屬于我們自己的完美狀態是一個煎熬的過程,這里需要保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份尊重,也需要對現代生活的一份理解,要把這兩個方向連接到一起并有一個新的呈現結果,注定是一個很糾結的一個過程。
以建筑重識中國文化
從本質上講,重塑傳統文化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建筑穿衣戴帽的過程,而是要深入思考中國文化背后的外觀。我們應該堅持傳統文化的哪一部分?現代主義建筑如何與我們的現代生活相結合?中國文化體系的維度多而復雜。通過建筑總結一條文化主線,呈現當代生活與傳統文化對話的結果,并將其納入產品體系,在當代背景下形成新的文化意識。
無論是現代中式還是傳統中式,我們仍然遵循對傳統禮儀觀念的理解,這是不變的。就像國外的黃金分割比例是0.618一樣,中國傳統文化禮制的比例是固定的,但它不同于國外。在這方面,雖然我們是在現代環境中長大的一代,但我們很少做一些非常靈活的空間建筑技術,比如結構主義,而不是盲目地追求現代。
根據中國傳統建筑的規范,文化紋理保持不變,每個人都在按照自己獨特的結構技術進行項目,這在全國都是一樣的。包括建筑教育,我們近年來看到的建筑往往朝著兩種趨勢發展,一種是與傳統住宅相關的深入研究,另一種是利用中國傳統技術與國際標準相結合,形成新的語言機制。
從目前的空間結構主義或空間參數設計來看,每個人都受到現代主義的巨大影響,或后現代結構主義和參數設計,更停留在一些新技術上,甚至一些建筑使用極端的技術來表達中國傳統文化,一些類似的中國傳統符號故意無限,這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傳統文化;我們不能因為對傳統文化的偏好而改變它。就傳統文化而言,貫穿古今的傳統禮制應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何在當代生活中構建傳統的建筑文化?
通過傳統禮儀觀念回歸建筑本身,建筑本體的規制將面臨新的思考。現在,許多傳統建筑的規制,即使是傳統建筑的修復方法,也不一定有規制或標準體系。如果綜合考慮建筑的現代風格表達,建筑本體的既定規制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現代風格的表達。
首先在材料上就有制約,大家印象里中國傳統建筑的材料更多的是磚、木,那么受磚、木屬性的影響,中國的傳統建筑在高度上就有很大的局限性,要在這種局限性中建造心中理想的建筑,中國人自然而然把“心之大”寓于“形之內”,運用了“小中見大”的手法,隨之演變為一種“府制”的觀念與規劃,即形內具化為府內的規制。大家可能都去過故宮、頤和園、恭親王府。精湛的構圖手法在建筑和園林中展現出強烈的震撼。
我們會發現,傳統的北派造園技術和南派造園技術雖然側重點不同,但在一個小格局中表現出強烈的氣場。
例如,南派花園一般都比較小。一個花園只有幾畝地,可能比幾百畝地的花園差很多倍。然而,當我們走進里面的花園時,我們根本無法體驗到一種小小的感覺。它會讓你一步一步地改變風景,通過各種精致的小處理和小場景的創作技術,也會使用幾十種接近技術,讓你充滿樂趣。它也通過兩件事來呈現:一是建筑規制,二是空間秩序規制。這兩種規則形成的空間場所精神給了我們一種親切感和崇拜感。"
這是我們對中國傳統建筑文化引進的理解,也是我們所掌握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無論是大小小的園林技術,還是建筑規范的建設技術,都是我們最希望遵循的傳統。
此外,現在有了強大的現代材料供應體系,我們不能盲目地保護我們的祖先,必須撿起一些不合適的渣滓回到傳統,也說繼續香,硬磚、木結構,使建筑不節能保溫,也不能滿足國家節能環保的標準要求。
其次,人們現在應該節約資源,盡可能小,我們的房子垂直延伸,所以這些讓我們不再像以前的規則,富人住在大花園里,沒有錢住在小破房子,現在人口密度和城市生活密度要求我們的建筑必須節能、低碳、環保。
因此,當代建筑首先要考慮是否適應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可能需要更具體地實現城市核心資源的共享,這必須是住宅建筑必須面臨的問題。如果建筑的位置應該在城市的核心區域或副中心區域享受城市配套設施的便利,那么現代建筑的問題也應該符合傳統的建筑規范概念。
過去,中國沒有太高的房子。現在,如果你想把房子修得又高又直,你必須平衡空間、細節和輔助關系的規劃。困難在于如何保持建筑物變高時原有的監管要求。因此,在思考產品的過程中,任何創造工作的細節都應該非常謹慎。我們不能再使用單調的技術,而是需要更多的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