閬中永安寺建筑技能詳解
四川閬中永安寺是一組以元代大廳為主體的庭院式建筑群。第一個入口庭院包括山門和觀音廳,第二個入口庭院是元代的大廳及其掀背車。整體布局開合,高錯落,建筑單體各具特色。其中,元代大廳木結構因材制宜,靈活運用大型、叉手、調解、斜梁等構件,以較小的材料結構大空間,展現了中國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技藝。
閬中永安寺,又稱本覺院,位于四川閬中市東南水觀鎮永安寺村,距閬中古城24.8公里。
目前,寺廟由山門、觀音殿、大殿、左右廂房(配殿)組成,總建筑面積1615平方米。
圖1永安寺山門及觀音殿
1.歷史沿革
清咸豐元年(1851)《閬中縣志》載道:永安寺……唐建,宋治平,元至正,明嘉靖,遞有培訓。
元代遺存是永安寺大殿的主體。文字證據有三個:一是大殿中間靠東東側四椽子寫墨書。大元至順四年(1333)太歲,九月仁辰朔28日未當院到盟比丘寶傳專管修造師悟一師。□□□□□□囊資革故鼎創新;其次,正戊子(1348)在大殿西山的原壁畫上有標題;第三,它是明嘉靖27年《重本覺院》的碑記:本覺院,去閬東60里左右。處林先宋僧的創始人,宋英宗治平四年,奉賢褒修。元文宗至順二年,式廓增大殿……。嘉靖丁丑歲,僧號寶峰的人夜以繼日地驚慌失措。他們害怕這一點。他們向衣服捐款,籌集工匠,土木金石次地畢舉,樓閣廊宇,門殿臺建,煥然一新?!?/p>
《四川閬中永安寺元代大殿及其壁畫塑像》(1955)記載,元代大殿明清及今多次維修,前槽也保存了元建原有……屋檐下的斗拱是完整的,只有前檐柱頭鋪兩個,小心鋪兩個……后檐已改用挑梁代替。本文所述的綠色琉璃吻,殿內佛像,以元至正戊子為題寫的天龍八部圖工筆重彩壁畫,文革后無存。
根據明嘉靖碑記,其山門、觀音殿、左右廂房的格局,可以奠定于明。但根據現有的形制和題記,清代多有重建和重建。例如,山門大清道光五年乙酉月建丙守二十二號……觀音殿明間正脊下的順脊串底有清乾隆年間上梁題記。左右廂房走廊額下:大清光緒八年,孟東月望四梁大吉皇圖鞏固帝道遐昌。蓮臺院蓮臺值班總領事館羅省環、李鐘秀、李鐘魁、李忠富。工匠劉克福、韓成槐、李應明。老安少懷,增富延壽。
1956年,永安寺被列為四川省第一批歷史革命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重新宣布為四川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壞的元代壁畫和雕像被取消;1992年3月維修;2001年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5月12日地震損壞;2013年12月,永安寺災后救援維修工程竣工驗收。
因此,始建于唐代的永安寺,歷代變遷,除大殿元外,現有建筑主要為清代建筑。
2.建筑布局
永安寺村位于四川盆地中北部的高丘陵區,位于大巴山余脈大儀山系,是群山環繞的平壩高地黃泥崗。寺廟朝南,前面有龍灘河,風水形狀很好。
寺廟的圖案是第二個庭院的庭院風格(圖2)。沿中軸線有山門、觀音廳、大廳,成為兩個庭院空間。山門與觀音廳之間的庭院較小,深度僅為3.325米(臺階邊距),觀音廳與大廳之間的空間較大,深度為24.905米(臺階邊距);廂房左右設置,廂房不完全平行,呈小倒梯形。當走出觀音廳時,由于視角,視野更加開闊。
因此,整個庭院空間既有大小對比,又有變化。
圖2永安寺總平面圖
3.單一技能特點
3.18字山門及貢式梁
山門結構精致(圖3)。三開間,小心內凹,八字形,建筑面積52平方米。八字門常用于四川地區,包括南方的許多寺廟,以及注重點的住宅入口,但大部分是在門屋左右砌磚墻,用兩塊磚墻形成八字平面。永安寺山門的八字結合了木結構,在八字墻上打開了窗戶;同時,小心房間的屋頂高于休息山頂,兩側靠近短休息山,形成了中間高兩側低的屋頂形狀,突出了小心房間的入口中心地位。
圖3山門平面
山門屋架也很有趣。在一個屋架中,主要是穿斗架和抬梁(圖4)。梁支撐上部穿斗屋架,梁兩端插入前后檐柱。為了降低梁的應力跨度,在梁下左右更換木梁,在檐柱一側輔助支撐梁;另一側支撐外檐的蓮花柱具有杠桿作用。更奇妙的是,大梁造型類似貢式梁,裝飾性強。貢式梁在蘇南很常見,偶爾在北方使用,如天津薊縣天仙廟大殿的屋架。姚承祖的《創造法原》有一個貢式大廳,大廳用扁方材料挖出底部,使其彎曲成軟帶形,而有效的圓材則被稱為貢式大廳……大梁做貢式,用料照圓料對徑,加挖曲高度,然后計其圍徑,去皮結方,加挖曲。根據《創造法原》的記載,這種貢式梁直接用圓料,不完全結方,也沒有貢式梁周圍的木角線。采用貢式方法,一個原因或月梁變形,以呼應梁下的替代木(蜂頭)支撐;更有可能,由于閬中周邊明清建筑常用彎曲材料作為梁架,為了反映梁架的規則和美觀,工匠們建立了貢形,而不是用大鋸解挖曲,相當聰明。視線所及的六個前檐柱也是方形的,形狀相互呼應。
圖4山門剖面
3.觀音殿和彎料梁
觀音殿二樓,山頂懸掛在上層,屋檐周圍翻滾在下層。它看起來像一個重屋檐和休息的山頂。它實際上是一個亭子,形狀奇特。寺廟建于清乾隆時期,用料較大,具有明代建筑遺風。
底層寬7間,36間.56米,深六間,13米.87米,上層寬5間,26米.61米,小心深入三間,11米.04米(圖5),建筑面積776平方米。曾供奉懶坐(自由)觀音像、繆莊王等十余尊神像,現無存。
圖5觀音殿一、二層平面
九個梁屋(圖6)。明清時期常用的無平坐通柱樓閣架有24根通柱,其中四根最粗。小心間和次間屋架以抬梁為主,柱間跨度8.34米,空間開放,便于拜佛。每個房間都是穿斗架,可以分為私人小空間。
圖6觀音殿剖面
樓閣收分明顯。橫向上,下金柱與檐柱之間設置短梁(即穿插梁),上檐柱內收,落在短梁上;縱向上,一個開間直接收集在山的兩側,從七個底部變成五個兩層。除支撐地板格柵和二層內屋檐柱下施斗外,整個樓閣均未使用斗拱,斗僅為墊塊(圖7)。這不同于唐宋時期大量使用斗拱的樓閣。直到明清時期,一些樓閣采用梁柱而不是斗拱傳力的結構方式增多,具有結構意義的平坐層往往消失,上柱相對于下柱的直接內收才能實現,顯示了明清時期樓閣的簡單結構方式。
圖7樓面棚栿
值得一提的是,與普通樓閣相比,這個樓閣之間的柱距非常大。例如,最大柱距8.34米,開間柱距6.95米。這種做法大膽簡潔。除了四川冷攤瓦屋面較輕、穿斗與吊梁屋架結合加強結構完整性外,特別是彎曲材料的使用,即彎曲材料梁用于跨度和應力較大的部分。大檐額6.95米,8.95米.大梁34米,大梁支撐地板,短梁支撐上檐柱等。當然,檁條也會使用彎曲材料,但彎曲度不那么明顯。
柏樹是當地最常用的建筑材料,主要主要用于建造房屋甚至制造棺材。使用柏樹的自然彎曲和彎曲材料。拱面向上,以增強木材的應力。因為如果一旦矯直,木纖維就會被鋸斷,這將降低材料的強度。因此,它節省了時間和勞動力,充分利用了一切,可以作為裝飾的重點(如挖掘底部、寫標題),殺死許多鳥。永安寺的元代大廳和廂房都有這種應用。
3.3廂房穿斗
建于清末的東西廂房(圖8)是佛教大廳和各種輔助寺廟,總建筑面積566平方米,穿斗屋架(圖9),外屋檐采用吊柱,簡單輕便,擴大屋檐。屋檐和內部與觀音大廳一樣,主要使用彎曲材料,內部彎曲材料拱支撐檁條,防止檁條變形,但也加強了框架之間的整體聯系。
圖8廂房
圖9廂房穿斗
3.4元代大殿
永安寺大殿立于0.73米高的基座上,單檐歇山,青瓦,正脊仍有綠色琉璃龍脊飾。檐下斗拱疏朗,只在小心間施兩個補間鋪,柱頭和補間均為單抄雙下昂,六鋪為計心造,單材13×19厘米,昂嘴銳角,頗有古風。外檐柱粗壯,兩柱直徑64.3cm,梭柱,佛臺前金柱直徑53.5cm。整體造型古拙(圖10)。
圖10永安寺大殿
3.4.1.擴大當心,豐富空間層次
大廳為方三廳,面寬15.35米;深四個,15.59米(圖11)。建筑面積221平方米(檐廊面積一半)。四川元代建筑多采用方形平面。
圖11大殿平面
大廳空間布局自由、靈活、合理,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增加注意力。
八個椽子屋,完全明亮,前后拉前四個椽子,后乳五柱。為了方便禮拜和相關活動,中國古代寺廟經常擴大小心之間的開放空間。明殿中間的兩個裂縫和三個椽子屋架高于大內額,明間跨度為7.43米;四個椽子支持大內額,前后四個大跨度為7.43米??臻g很寬,也很大。
在四川元明建筑中,小心增加是一種更常見的方法,與其他地區相同規模的建筑相比較大。例如,浙江金華天寧寺大廳(6).1米),大1.33米。
二是空間層次豐富。
前廊是寺廟內外的過渡空間,在四個椽子下是崇拜佛陀的空間,然后是佛教空間,后金柱和后屋檐柱之間是后墻空間(也是交通空間),可以建造墻壁,放置小佛像。四個空間深度較深,根據椽子的數量比為1:4:2:1(圖12)。其中,佛教空間最大,其次是放置大型佛像的佛教空間,其余輔助活動空間較小??臻g大小合理,開合理。
圖12大殿1-1剖面
3.4.二、大叉手
在四川元代的非官方建筑中,為了擴大空間,減少柱列,經常采用大屋檐和大內額的做法。相應地,為了保證結構體系的穩定性,加強屋頂和檁條的整體強度,一般采用兩種方法來加強房間的完整性:一種是在蓬溪金仙寺大廳等大型屋架上重新安裝。這種做法常用于小心,或減柱,或不減。二是補間設大叉手,如蘆山青龍寺大殿。永安寺大殿結合兩者,金柱前部采用方法1,在大內額之上增加兩縫屋架,后部采用方法2。
圖13大殿2-2剖面
方法一(圖13):金柱前部,大檐口和大內額為7.43米,由拱形圓木制成。大內額上架兩個屋架,支撐上梁架,減少構件跨度。四椽跨度7.15米,加上補間的調解,結構簡單,室內特別開放。當然,這種輕巧的結構離不開巴蜀建筑屋頂的輕重。事實上,隨著空間的大規模擴大,現有的宋金金例子,如山西武鄉大云寺大殿(宋)、佛光寺文殊殿(金)、濟源奉仙觀三清殿(金)等。,并傳播到明清,遍布南北。
圖14大殿梁架
方法2(圖14):在金柱的后部,后金柱上有一個大內額,上面有一桶三升,有兩個裂縫。補充間有一個大叉手,一端有一桶三升,另一端直到梁下。雖然與蘆山青龍寺、閬中五龍寺大廳不同,但大叉手也斜跨二步架。
除四川外,元代還有大叉手,如陜西洋縣醴泉寺大殿、山西廣勝下寺前殿等,展現了元代工匠自由奔放的架構藝術。
值得注意的是,山的做法。永安寺大殿歇山平梁上方有叉手,其余內屋架無叉手。兩座山的四個椽子下面有一個補間鋪。鋪裝過程中,昂尾被壓在山面系頭下,系頭跨度也達到7.15米。系頭上有一根夾間柱,支撐平梁和上平。傳力清晰簡潔。
3.4.3因材制宜
元朝有廣闊的領土。由于戰爭、人口搬遷、材料供應和初始破壞、耕作和放牧的影響,大型木材材料相對罕見和較少,因此很少切割大材料,適合使用。早期建筑中的大型和彎曲材料在元代更為常見。
這座大廳的材料更自由,加工更少,梁部分接近圓形,大,中間稍微向上彎曲。只有大屋檐的前額,做工有點精致,卷進柱子里。大屋頂通常使用墊塊或直接支撐其上部的橋梁和其他框架,應力合理。大廳的大屋檐前額的頂部支撐著較小的闌尾和普通方形,減少了闌尾和普通方形的組件尺寸(圖15)。
圖15彎料大檐額
大廳前廊和須彌座的設置相當精致。進入前廊過渡空間后,前五步進入房間,前廊后框架高于1.047米。舊屋檐柱、金柱和后屋檐柱的高度較低,減少了柱材料,外觀保持不變,整體材料小,施工簡單,殺死許多鳥,顯示了材料的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1955年的文章中提到,大殿后檐鋪成,當時已改用挑梁代替,目前已修復,但建狀尚不清楚。由于巴蜀地區建筑鋪裝布局有其特點:注重前檐,簡化后檐,前后檐柱不等高,導致鋪裝層數不同。有些部件只用于前檐,不用于后檐(如普拍方、斗拱等)。如果有裝飾,它們主要用于人們容易觀察到的前檐。稍加裝飾,建筑風格更加自由隨意。
4.結語
中國北方陜西、山西遺留的非官方元代建筑,大膽改變框架,使用大、圓木、彎梁等,具有突出的技術特色。巴蜀元代建筑,如永安寺大廳,也具有這種自由和無拘無束的性格,不同于江南留下的元代建筑。
同時,巴蜀元代建筑也有其穿斗結構的一些地域特征。其結構比陜西、山西、河北等地的元代建筑更輕,形成了獨特的地域建筑風格,對明清四川建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本文中的觀音殿。
風雨過后的永安寺建筑,保存至今,值得慶幸。也許大殿旁立的《禁山碑》(清道光七年)給了我們啟示:……清世風曰下……只是為了目前的私欲,或者毀滅寺廟,或者作為砍伐樹竹或縱放牛馬……立禁碑三座……繼承人常止,只適合退贖,不允許押當,山只適合培育,不需要剪伐。如果他們還在跳舞前學習……一旦發現,僧侶就會逐出,俗則重罰。如果他們不服從自己的力量,他們就會被拒絕?!跽{查,絕不姑縱以長刁風,特禁。感恩自然,崇敬信仰,嚴格管理,注重寺廟及周邊環境的整體保護,精心呵護的永安寺才能傳承至今,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