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頂山香山寺-漢化觀音第一場
平頂山香山寺位于中岳嵩山以南約100公里,位于寶豐縣鬧店鎮以南,平頂山新城以北3公里,伏牛山余脈,大香山峰,全稱香山普門禪寺。它是中國早期已知的佛教寺廟之一,在中國佛教和觀音文化史上發揮著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突出的宗教根文化特征。
平頂山香山寺建于東漢末期,比白馬寺晚100多年,歷經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由于地處中原,受朝代更替和兵火戰爭的影響,屢毀屢建。20世紀50年代,明清時期建造的一些宮殿被破壞,僧侶被趕走,宮殿被拆除。除了數千年的寶塔和十幾座古代紀念碑外,今天的香山寺建筑群在文化大革命后依靠民間力量和政府的支持逐漸恢復。
平頂山香山寺歷史上規模宏大。根據香山山峰圓潤的自然地理形勢,其主要部分始終保持以塔為中心,四面配宮殿的曼全羅布局。在整體分布上,橫跨三座山峰,呈現出以香山為中心,以東西龍山為兩翼,前出山腳,包括西院和南院的格局。還有許多下院分布在周邊地區。歷代香山寺一般建有山門、金剛殿、天王殿、韋陀殿、關圣殿、彌勒殿、四面佛殿、觀音殿、大雄寶殿、伽藍殿、祖師殿、六祖殿、地藏殿、廣生殿、山神殿、包經殿、藏經殿、法堂、禪堂、客廳、鐘樓、方丈、魁星樓。
據文獻記載,宋、金、元、明香山寺規模不斷擴大,明朝達到鼎盛時期。宋紹圣四年(1097),朝廷明確了香山寺四至,總面積50多平方公里。歷代朝廷賞賜的田地2萬多畝,山林1萬多畝。25年(1185年),金世宗次女唐國公主、徐都尉、上護軍廣平縣開國侯烏林答天賜,捐款重建香山寺,規模倍于初。據金代古碑記載:自宋元符以來,住所相因修繕,美孚輪換。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年),根據玉峰妙鑒禪師的要求,皇帝頒布了《香山寺地界公據》,進一步確定了四個范圍。香山寺改名為香山十方大普門禪寺。明日順二年(1458),英宗授予香山大普門禪寺牌匾,山與寺日盛。此時,香山寺有16個下院,分布在寶豐、魯山、佳縣、方城、密縣,是豫西南地區的佛教中心。
清末以后,香山寺逐漸衰落。改革開放以來,香山寺逐步恢復。1986年,香山寺觀音塔和宋代蔡京碑被宣布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香山寺中央矗立著一座千年宋塔,是著名的觀音塔,歷史文獻。這座塔是平頂山香山寺的標志性建筑,具有重要的宗教象征意義。
觀音塔是一座高33米的八角形九層樓閣磚石塔。據研究,它的前身是東漢末期與寺廟同時建造的方形木制樓閣塔。唐時寺塔并存,后人破壞。這座塔是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修建的。根據文獻記載,塔下有地宮,存放舍利法物。塔的輪廓是拋物線,從遠處看像圓錐體,像子彈頭,節奏變化豐富,細膩細膩,靈動美觀。近觀塔身雄渾高大,塔剎入云。塔各層多設仿木結構樓閣門,現存兩扇。第一、二層為仿木塔檐結構,均為5~9層青磚疊出檐,均用青磚雕刻各種圖案,精致絕倫。塔的第二層和三層外壁有五排壁龕,共有304座壁龕佛和內置坐佛。其中有35尊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雕像,姿態各異,雕刻精美,宗教意義重大。它可以被稱為寶塔和寺廟的寶藏。塔式制動器由鐵制九重相輪和仰月組成。塔形如樓閣,從第四層以上各層高度和直徑急劇收分。
整個塔的裝飾與簡約相結合,既有唐塔豪放簡潔的遺產風格,又有宋塔精致精致的風格。它是寺廟的瑰寶,與蔡京碑一起,有力地證明了河南平頂山香山寺是中國觀音證道的原始文獻記載。但千年古塔在許多地方需要修復。
觀音被稱為真塔,埋在塔下。這在各種明清方志和佛教文獻中都有相關記載。如明正德《汝州志》載:世傳大悲菩薩是楚莊王的女兒修煉成佛的地方,靈骨至今埋在塔下,現代《平頂山市志》、《中國名勝詞典》、《中國塔林漫步》等多項研究也得到認可。平頂山香山寺觀音塔堪稱觀音圣塔。正是因為大士遺身在塔,才會靈應殊勝,香火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