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歷史的大明寺:風霜過后依然屹立
大明寺位于江蘇省揚州市西北郊,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間(457-464年),以大明寺命名。1500多年來,寺名多有變化,如隋代稱棲靈寺、西寺、唐末稱秤平等。清代,因忌大明二字,一度沿稱棲靈寺,乾隆三十年皇帝親筆題書法凈寺。1980年,大明寺恢復了原名。
隋朝仁壽元年(601年),皇帝楊生日,皇帝楊堅下令在全國建造30座塔,供養佛骨。這座寺廟建造了一座棲靈塔,塔高9層,宏偉壯觀。它被稱為中國特別特別的人,所以這座寺廟也被稱為棲靈寺。大明寺住持唐代鑒真大師,使大明寺成為中日佛教文物關系史上的重要古寺。唐會昌三年(843年),九層棲靈塔被大火燒毀。后經僧人募化重建,但屢倒塌。
北宋慶歷年間,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建平山堂。明萬歷時期,揚州知府吳秀重建大明寺,崇禎十二年曹御史楊仁愿重建。清康乾盛世,大明寺擴建為揚州八大名剎之首。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巡游揚州,改題為法凈寺。但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占領揚州,法凈寺被戰爭摧毀。法凈寺同治九年(1870)。民國四年(1915年),主持昌泉、程禎祥籌集資金,召集工匠全面修繕法凈寺,36年(1947年)竣工。1949年以后,人民政府認真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對南朝古剎進行了多次改造和擴建。法凈寺于1957年8月被列為江蘇省文物單位。大明寺于1958年被列為江蘇省保護單位。
文化大革命時期,紅衛兵以破四舊的名義砸碎寺廟內的佛像。周恩來總理命令堅決保護大明寺古跡。地方政府及時封閉寺廟,使古剎幸免于難。1963年,是唐代大鑒真圓寂1200周年,為迎接紀念活動,重組修繕。1979年,寺廟得到修復,佛像貼金,大明寺煥然一新。1980年,為迎接鑒真大師回國巡展,復名大明寺。
山門外東側的墻上,南面鑲嵌著一塊石刻,上面寫著淮東第一觀五個字。這塊石碑立于清雍正年間,由揚州知府高士鑰提出,用宋代著名詩人秦少游贊美大明寺景觀的句意書刻,由金壇書法家蔣衡書寫。北宋時,揚州屬淮南東路轄區。著名作家蘇哲(子由)和秦觀(少游)游覽大明寺,作詩唱和。
清代著名書法家鄧石如的篆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銘刻在大明寺東側晴空閣北院東廊墻上,是中國罕見的篆書之寶。61歲的鄧石如候,61歲的鄧石如住在山寺月余,每天薰沐素食,親自監督,以示脫俗。這座碑刻精美,章法雄渾,是鄧石如的第一杰作。在大雄寶殿東廊南壁,還嵌有鄧石如篆書石刻的一面:怎么會有文章震驚海內,更攜書劍客天涯?也是鄧氏石刻珍品。
清朝,雍正帝曾為大明寺題聯:萬松月衣珠朗,五夜風隨禪錫鳴。乾隆題聯:淮海奇觀別開清凈,江山靜對遠契妙明心。
大明寺歷經風霜雪雨,依然屹立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在寺廟里,古建筑有山門、金剛殿、閻君殿、中佛殿、伽藍殿、僧房、后佛殿等。雖然只有15座41座建筑,但由于其珍貴的歷史價值,寺廟的維護和生存影響了河南乃至全國許多古建筑專家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