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鎮,一個有3500多年歷史的小鎮
大同古鎮是一個位于商埠重鎮,有著3500多年的歷史,位于商埠銅都門戶。幾經滄桑,幾千年的歷史,像洶涌的長江水一樣,不斷沖刷積淀,為這個江南小鎮集中培育了獨特的水鄉人民……
古名瀾溪的大同,是詩意綿綿的名字,也是鵲渚煙波漁舟唱晚的詩意小鎮。
作為中國乃至世界上唯一的江心古鎮,擁有近2600年的文明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以漁鹽城聞名世界。曾是安徽四大商埠之一,中西文化交融的小上海,其中以明清天下第一鎮、九華佛國天門、江豚生活樂園、江南詩意水鄉四大特色聞名……
西漢時期在此設立梅根冶,唐代設大通水驛,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建鎮,至今已有千年歷史。清末民初,大同鎮是煙臺條約的重要通商港。岳州曾是鹽務招商局、長江水師、安徽臨時軍政府駐地,繁華一時,時有小上海之稱。到目前為止,瀾溪老街還有傳統的桿秤制作、漁網編織、藤藝編織等保存完好的工藝。
據史志記載,大通唐始設水驛,稱大通水驛。南宋時期,日出而市,中午分散的市場活動被鎮所取代。詩人楊萬里在《舟過大同鎮》中有一首詩,漁船最妨、魚蟹不管錢,為漁鄉留下了生動的寫照。明代洪武初年,大同設巡檢司、河泊所、驛站等機構。清理大通水師營,宗陽以下水東至獲港水面。同治初期,大同參將衙建成,駐參將統帥水陸清軍近千人。還有專門征收江西、兩湖、安徽中路鹽稅的厘金局和鹽監銷局。清末民初,大通與安慶、蕪湖、蚌埠同名,是安徽四大商埠之一。
說起大通古鎮,不得不提到秤心如意。
在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鎮大同鎮,每一塊磚瓦都見證了歷史的興衰,每一家老店都展現了瀾溪老街的厚重樸素。對于土生土長的大同人來說,老字號夏洪興老秤行的名聲更是出名!
共和街131號,一家和門牌號差不多歲的秤行站在老街中間30年。隨著130多年的變化,秤行的門面在變,手藝在傳承。不變的是一代又一代秤人對誠信的初衷和堅持。
俗話說:高手在民間。今天的老板夏大明是夏洪興老秤行的第五代傳人。40年來,夏師傅一直守著自己的店,精心制作每一個秤。他從來沒有因為操作失誤而讓秤有任何瑕疵,也從來沒有因為小販的鼓勵而讓秤缺磅。夏洪興老秤行的規矩是不能馬虎,不能偏離。
從清晨到日落,夏師傅在選擇、刨木、制胚、打磨、包銅管、定嘮叨、定星位等重復過程中,一天能做四五桿秤。
曾經,桿秤支撐著市場交易的一半。現在,恐怕只有在農村市場才能看到。用桿秤的人越來越少,做桿秤的人也越來越少。
正是由于這顆堅定的繼承之心,大同木秤的生產技現已被選為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夏大明也拓寬了桿秤的使用和渠道。他把制作精良的桿秤發展成旅游商品。越來越多的顧客來商店購買桿秤,不僅用作測量儀器,還用作具有文化內涵的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