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田古鎮-贛派建筑和廬陵文化的結晶
中國古代建筑分為幾個學校,現在江西一代的建筑大多屬于江西建筑。富田古鎮是江西建筑與廬陵文化相結合的古鎮,保存了相對完整的歷史遺跡,真實記錄了古廬陵村鎮的原始風格和優秀的建筑藝術,是中國農業文明的精髓。
富田古鎮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位于吉泰盆地,屬羅霄山中段,是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文化名鎮。毗鄰富水河,是古贛重要的交通物流城鎮。
富田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三國戰爭時期。柳塘街建于三國,盛于唐朝。宋中葉,柳塘街開始衰落,才有了富田街的雛形。富田鎮有宋、元、明、清各種建筑,其中祠堂、廟宇最為顯著。祠堂、廟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突出一個地方的民俗文化。富田王家宗祠被譽為江南第一祠堂,占地3646平方米。它是中國罕見的大祠堂,建于明中期,有500多年的歷史。匡家娘娘祠、陂下古村的敦仁堂、各種廟宇、以醫生第一為首的古建筑,凸顯了贛中民宅的建筑風格,為明清以來的歷史文化研究提供了極好的典范。富田鎮文化底蘊深厚。除了豐富的儒家文化,還有佛教和道教文化。今年,云南和貴州涌入的天主教和基督教。它們在富田重疊和諧,創造了獨特的富田文化。
由于富田古鎮是贛派建筑的代表和廬陵文化的縮影,其建筑有哪些特點?
富田古鎮有大量保存完好的歷史建筑,具有典型的贛派建筑特色。
古鎮傳統民居簡約典雅,精致宜人。宗族祠堂數量眾多,氣勢恢宏。它們是宗族財力和身份的象征。門樓是民居、祠堂等建筑的立面,所以裝飾也非常精致,而祠堂的立面更加華麗,充分體現了贛中優秀的民間工匠和工藝水平。富田建筑外墻在清水磚墻和土山墻上都很有特色。
宗族祠堂
宗祠作為宗族的象征,代表著物化的宗法制度,追根溯源,不重于祠堂。祠堂文化承載著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
無論是宗祠還是宗祠,追求祖德,報宗功,團結民族友誼,增強宗族凝聚力,更好地繼承血液,延續榮耀,都是其內在價值取向。沒有祠堂就沒有宗教,沒有宗教就沒有祖先。宗祠建筑一般比民宅規模大,質量好,權力和財力越強。祠堂往往越講究,大廳高大,雕刻精美,材質上乘,力求成為光宗耀祖的象征。
富田祠堂的空間布局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秩序理念。古鎮大部分祠堂采用牌樓-門戶-參亭-享堂-宿舍的空間序列和形狀,中間連接天井和庭院。祠堂的主要功能集中在這個軸上,相關儀式也在這個軸上完成。其中,享受大廳是家庭會議、表演、祭祀等儀式的重要場所。
祠堂的空間軸線與儀式過程引導的人流軸線重疊。虛擬與現實的變化突出了空間的秩序感和層次感。帶參亭的祠堂規格較高,如陂下敦仁堂、星聚堂等。沒有參亭的規格略低,如潭濱堂、兩秀堂等。
富田鎮古聚落群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鄉,有匡、王、文三個姓氏。宋代先后開基,各姓建有總祠、分祠、房祠。
匡氏除了崇孝堂,還有8個祠堂。除了總祠堂,王氏還有7個祠堂。文氏總祠建于元代,文忠公祠建于明正德時期,清乾隆時期再次擴建?,F在只有基地了。
絕大多數祠堂融合了書法、繪畫和雕刻。
富田古鎮的傳統民居簡約典雅,多為磚木結構。它的青磚灰瓦和硬山馬頭墻是典型的廬陵建筑風格。建筑的跺腳、檐口、門額、大廳墻壁、窗欞等都有雕刻和繪畫。廬陵民居主要有三種類型:天井式、天井式和無天井式。天井式實際上是原天井式的變體,是贛中吉泰地區獨特的建筑形式,在傳統古村落如釣魚源、皮下等更為常見。
天井庭院住宅是富田古鎮傳統住宅的主要形式。由于南方天氣炎熱潮濕,大多數傳統住宅都有內天井,起到通風采光的作用。此外,它對創造私人空間和防盜也有很好的效果。
天井式民居與傳統的天井式民居大不相同。這種民居不把天井放在里面,而是把天井推到屋外,改造成天井庭院的形式。主屋的平面形式多為一明兩暗三開間。明室為廳,暗室為房,左右兩側對稱。前廳寬大,后廳小,通常通過太師和后廳,前廳寬,后廳小。兩側的房間根據實際需要分為兩到三個房間,因此稱為一廳四房或一廳六房。主屋前是天井庭院。這種天井又窄又長,外墻很高。有些甚至與建筑物的前檐高度一致。大多數會在墻的上部打開一排類似三角形的小窗戶。這種推天井的做法避免了傳統天井雨濕的缺點,不會影響附房的通風采光。
進入富田古鎮的門樓也是贛中建筑的主要特色之一。
富田古鎮的門樓造型獨特,文化內涵深厚。它不僅保留了廬陵傳統建筑的特點,而且巧妙地結合了民間藝術、宗族文化和倫理道德。富田古鎮有許多門樓,有些村莊有十多個,是一道美麗的風景。
文天祥是一座有著18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鎮,它仍然是許多名人的故鄉,其中最著名的是文天祥。
建于公元1287年,是中國最早祭祀文天祥的祠堂。文天祥就義后,為了籠絡漢人,元朝廷在富田老街的河邊建了一座文丞相祠,又稱大忠堂,坐北朝南,后墻靠近富水河,祠門靠近街道,將右邊的一排店鋪分配給文姓,供祠堂祭祀。元仁宗帝于公元1312年建了一座專門的寺廟來祭祀文天祥,元末被草匪摧毀;元龍鳳年間,吉安司令李向冰恢復重建,明嘉靖、萬歷年間改擴建。清順治年間,閩粵山匪再次被摧毀;清康熙年間,文氏后裔籌集資金重建文丞相祠。當時祠堂牌匾上的文丞相祠字是探花王龍文的題目,牌坊上有一對對聯:衣帶空存,留取丹心還大造;崇拜旗巾,羞愧無籍手見先生。雍正元年,文從偉等人籌款重建,祠前街建有跨街石坊-狀元坊,兩側各立石碑,上刻有文官落轎和武官下馬。雍正元年,文從偉等人籌款重建。祠前街有一個跨街石坊-狀元坊,兩邊各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著文官掉轎子和武官下馬。探花王補題文丞相祠青石板祠堂,現存文氏祠堂。1927年東固暴動期間,被工農革命軍誤為地主豪紳的店房燒毀。
文丞相祠歷史上飽受磨難,三建三毀。祠堂在1968年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拆毀,石刻門匾保存完好。2014年,為打造文天祥正氣文化承載平臺,文丞相祠按原貌原規劃恢復,占地面積1036平方米,為兩井三進式結構,祠堂與祭祀相結合。作為傳承廬陵文化、弘揚正氣精神的新殿堂,陳展于2016年6月對外開放,成為富田景區的新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