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中國傳統村落的問題
傳統村落曾經是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邊緣化的一部分。許多傳統村落在現代化、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中減少甚至消失。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后一個聚集地正面臨著城鎮后塵瓦解的危險,中國豐富多彩的土地景觀逐漸變得相同。為了保護我們最后的傳統家園,國家啟動了傳統村落的整體保護和利用。由于傳統村落規模小,自然文化生態相當脆弱,如果大規模、高強度的干預行動不當,也足以摧毀一個村莊。在我看來,要保護好傳統村落,就要明確村落的性質,不能把傳統村落當成歷史城鎮;要找出村里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此外,保護者需要敬畏文化遺產,不能因為傳統村落數量多而匆忙處理。
面臨的問題
根據個人對農村現狀和問題的了解,我認為中國傳統村落的核心問題主要有五個方面:
缺乏自組織能力
首先,中國傳統農村普遍失去了自下而上的傳統自組織能力。自上而下的國家統一取代了個性化的自組織行為,文化多樣性的土壤已經轉化。中國近古時期的農村地區主要由家族血緣關系組成。宗族的長處、退休的農村太監和宗教人士在農村自我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盡管他的組織自上而下存在于國家,但他的組織也通過自組織發揮作用。20世紀50年代以后,中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一個變化是傳統的紳士和他們的有產階級被擊倒和消失,農村管理是自上而下任命的干部。這些農村干部本身就是無產階級的一員,只能向上級政府申請和籌集農村建設資金。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政府已經發布了資金、材料和指令來建設自己的農村公益設施已經成為一種習慣。而完全平均的村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處于家里沒有錢的狀態,沒有錢來維護傳統村莊以前的公共建筑,原傳統村莊的公共設施和私人建筑面臨著年久失修、逐漸破壞的狀態。
▲四川丹巴縣蒲角頂
(對面是梭坡藏寨)
村莊凝聚力下降
其次,隨著國家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村人口涌向各級城鎮。原有農村政權對農村的控制能力下降,導致傳統村莊內部凝聚力下降甚至喪失。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農村釋放的剩余勞動力開始大量轉移到城鎮,原本充滿活力的農村逐漸成為只有老人和兒童的黃昏農村。在村兩委村官的領導和管理下,當這些人從農村轉移到城鎮時,企業雇主成為了他們的領導和經理,村官的權威被分解并下降。特別是在土地使用權固化、集體資產少甚至少的情況下,農村干部與村民的經濟聯系減弱,村干部的作用更難發揮。目前,許多農村社區已經松懈,社區只有身體,傳統村莊的保護和發展缺乏強大的領導者。
▲貴州雷山縣小丹江苗寨
城鄉貧富差距加大
第三,中國農村與城鎮的關系逆轉,新的城鄉關系導致城鄉貧富差距增加。過去,中國農村的富人經常住在農村,有些人在城鎮也有自己的房子。雖然貧富差異嚴重,但城鄉差異不大。20世紀50年代土地改革后,土地平均分配,這自然是一場偉大的革命。然而,在中國人多地少的情況下,每個家庭分配的一小塊土地只能保證溫飽,沒有多余的資產建設,城鄉差異開始增加。根據中國現行政策,農村戶口的人在獲得城市戶口后,失去了回到農村的可能性。退休后,他們只能在城市度過晚年,把積累的財富和資源留在城市里。今天,隨著城市化的不斷實施,大量農村人在城市工作或創業。許多人把掙來的錢存起來,在城里買房定居。人才和資本資源不斷從農村帶到城市。這些都導致了城鄉差距的不斷擴大,大多數農村地區越來越貧困和邊緣化。
▲貴州榕江縣腳車苗寨
固化農村土地所有權
第四,農村土地的兩權分離和長期不變固化了農村土地所有權,難以在傳統村莊建設基礎設施,改善生活環境。現階段我國土地制度的基本特點是農村繼續保留土地集體所有制,但將土地使用權和收益權分配給農民,實行二權分立。由于兩權沖突等一系列原因,90年代中期以后,國家推廣了湄潭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經驗,使農民的土地使用權和收益權長期不變。這是整個集體所有制的根本改革,使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從土地所有權轉變為只有以前分享土地的人,即使這個人不存在。土地使用權長期不變,逐步加強使用權,削弱所有權,導致農村土地和宅基地固化,村集體或國家有關部門將廢棄土地、無人居住地調整到農業和生活,或作為提高村民生活質量的公共場所,也難以做到。
▲廣東開平倉東村李卓文攝
縮小文化差異
第五,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城鄉一體化的影響,由于地理分離,原區間、城鄉、農村的文化差異迅速縮小,多元化農村逐漸變得單調。隨著鄉村公路、村通信國家計劃的實現,幾乎所有村莊都有電燈照明、電話通信、電視接收,甚至互聯網,村民可以看到和聽到國內外新聞,了解經濟發展趨勢,了解國家政策。農村正被公路、電線、電波連接到城鎮,與世界其他地方相連。這種跨自然隔離的道路建設和信息管道的建立,使原本相對隔離的村莊不那么封閉,改變了村莊的生態環境。這種變化也必然導致農村的許多方面向城鎮靠攏,使各種傳統村落文化景觀逐漸走向單一。
保護對策
面對傳統村落存在的問題,在深入了解這些傳統村落性質和問題的前提下,從事傳統村落保護的相關方面,在現有國家土地制度和農村制度的框架內,尋求多元化土地和宅基地權益的解決方案,找到適合傳統村落資源條件的經濟社會發展方向,構建能夠真正引導村民走上保護與發展相結合的組織結構。在此基礎上,有條件考慮傳統村莊的村莊布局、歷史建筑、基本農業用地和森林草原的保護,以及宜居民居的改造、整體風格的維護和傳統文化的繼承。具體來說,應注意以下問題:
充分了解傳統村落的性質,保護農村賴以存在的農地
傳統村莊是以家庭農業為基礎的聚落。雖然村民只靠田地收獲很難致富,但他們需要在主營業務之外有另一份兼職工作,非農業收入往往超過農業收入。然而,傳統村落畢竟屬于農村,失去了傳統村落的農田,很難再屬于農村。中國幅員遼闊,環境多樣。傳統農村也有多元化的農業模式。這些生業差異是文化多樣性的基礎。沒有多元化的農業,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將失去繼承的土壤。因此,傳統村莊的保護不僅要保護村民的居住地,還要保護村民生產的農業用地,將基本農業用地納入保護范圍,制定基本農業用地的保護規定,確保這些農業用地不轉讓給其他用途。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傳統村落的保護需要整體保護理念,保護與發展相結合,保護規劃需要與發展規劃相結合。更好地利用受保護的農田,發揮更好的經濟效益,努力實現保護和發展的雙贏局面。
▲山東鄒城上九山村街景
尋求國家農村政策的支持,努力縮小城鄉差距
和其他農村一樣,傳統村落一方面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存在人走村空的問題。既要有政策鼓勵農村多余勞動力脫離農業生產,在城市謀生,又要有措施補償那些不再務農的土地轉讓給務農村民,促進高效農業發展,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同時,對于那些離開農村到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村民,我們也應該研究一些鼓勵他們成功或退休后回到家鄉的機制,把在城市工作或創業積累的財富帶回農村,以便他們的祖先可以得到更好的維護和修復。只有在一定比例的當地村民繼續在農村生產生活,只有在村民經濟狀況和生活水平有相當大的提高,調動村民保護傳統文化的熱情,真正保護村物質遺產,繼承村傳統文化。未來深化農村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形成相關的農村政策和機制,也是保護傳統村落的前提。
▲浙江松陽平田村
根據不同的環境資源條件,探索多種管理模式
傳統村落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主要指村內文物建設部分)、國家傳統村、各級歷史文化村、中國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和世界遺產名單,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保護這些傳統村不僅是村民的義務,也是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的責任。根據傳統村落的位置、經濟狀況和自組織能力,可以采取不同的經營管理模式:如國家購買傳統村落土地,使傳統村落資產全民化,政府承擔傳統村落保護責任;如加強傳統村落土地等資產的集體所有權,削弱個人使用權,以傳統村保護為主要指標,評價村兩委員會績效;如傳統村民成立合作社或股份公司,在政府監督下承擔傳統村保護責任。此外,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管理,如外國公司租賃土地發展某一產業、村民精英租賃土地加盟、村民傳統家庭農業基于現狀等,也應根據情況進行研究和探索。
▲貴州肇興傳統村落陸錦宏拍攝
加強傳統村落的組織建設,調動各方參與的積極性
鑒于我國農村自組織能力幾乎消亡,其組織能力也在下降,相當數量的傳統村落忽視了管理,加強了傳統村落的組織建設特別必要。在傳統村落所在地政府的領導下,加強村兩委員會建設,選拔或任命真正關心家鄉發展的農村精英作為村兩委員會,充分調動村老年協會、婦女協會和傳統村長,形成廣泛代表輿論的管理協調機制。上級政府和政府部門、外國專業機構和個人都應該在村里發揮作用。在一個小小的傳統村莊里,避免各種外來干預,造成不必要的混亂。特別是地方政府應該注意的是,保護傳統村莊的基本目的是保護我們最終的精神家園、文化傳統和土地景觀,而不是創造一個旅游景點來賺錢。不當引導簡單的旅游模式最終可能導致傳統村落的毀滅。
▲湖南通道縣平平村高平小寨
注重傳統村落的結構要素,采用系統論規劃建設
傳統村莊規模較小,但它是一個由不同位置、功能和相關元素組成的不斷變化的系統。每個地區和民族不同自然環境的村莊可以被視為一個大系統。各民族和地區的村莊和村莊是這個大系統中的一個系統。保護傳統村莊是為了保護整個系統的完整性,而不僅僅是為了保護一些因素。對村莊結構和個別因素的任何外部干預都可能導致相關因素和結構的變化,從而導致聯動變化。因此,對改變村莊自然變化的任何個別因素都要非常小心。建議重點選擇具有一定自然邊界、文化遺產保存條件的村莊作為區域傳統村莊的代表,分層規劃、核心村、基本村、外圍村制定并采取不同的保護管理規定和措施,可能不會導致保護傳統村莊突然站在現代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