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庫東城-大荔縣古村落建筑藝術
倉東村位于魏林鎮政府東2公里處。全村有11個村民小組,549戶2177人,耕地面積5930畝。倉東村是黃、渭、洛三河的交匯處,是秦川東部800英里的魚米之鄉。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宜人,水甜土纖,堪稱關中寶地之冠。
洪武六年來,燕、田、張三人從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下遷到這里建村。他們被命名為倉頭村,因為這個村莊位于永豐倉之前(頭),然后使用了600多年。到2014年,他們與原陽昌村合并為倉東村。
清朝咸豐年間,戰爭頻繁,世界混亂,土匪眾多。倉頭人為了保障安全,籌集資金,建造了一座東西約300米、南北約200米的長方形土城(約1851年前后)。四扇門上建有100多平方米的城樓,四角堆滿了堆,還建了一個土置炮臺。城墻周圍建有槍支和射箭防身土置設備。
東西南北城門頂上雕刻著四個大字,東門東紫,南門金湯固,西門西山爽,北門瑞臨北斗。為了方便交通,東西門不遠處還設置了一扇小城門,名為小西門和小東門。小西門頂上雕刻著小巷這個詞。多年來,它一直被包裹在城墻中,這是未知的。當修建三門峽水庫時,城墻被摧毀,這樣世界就可以了。城墻高約7-8米,厚3-4米。城墻周圍有三米多深的城壕,是當年建城取土形成的。每一場大雨和雨水都倒進河里,年輕人在炎熱的夏天經常下水游泳。
據說倉頭城是一座城市,城下有一座城市。幾位村民在院子里筑窖時挖出銅、鐵、瓷灶,還有大量用于建造城墻的大青磚作證。
城市有五條街道,包括東巷、西巷、小東巷、小西巷和南門。市中心東側有自己的祠堂。田家祠堂建在東路北側,每條巷子中間都有一口井。四扇門內有碾房碾米,供各巷人民碾米。
倉頭市東門外,稱為東門合,朝邑至華陰公路擦城而過。過去,人員和車輛來來往往,正好是朝華兩縣的中心。大多數騾子和馬都在這里吃飯。倉頭人利用有利條件,沿公路兩側建有20多個街道房屋、藥店、雜貨店、理發店、車輛維修店、食堂、旅館、車馬店等,生意興隆,生意興隆。
倉頭城隍廟
倉頭村民受時代限制,難免有些迷信,為了風調雨順,家庭平安,多建祖師廟、娘娘廟、觀音廟等廟宇。最大的廟是南門外的城隍廟,大門朝南開,東西各有較大的信門。南門中央是一座大戲樓,雕梁畫棟,古色古香。劇院前有一個大操場,操場北面有許多寺廟。寺廟東南角約200米處建有一座遠望塔,近距離是一座高約8米的齊天大圣樓。據說這里經常有冰雹襲擊,作物嚴重受損。請坐在這座特殊的建筑里,以確保安全。城隍廟的主殿宏偉壯觀,北朝南,中間是一座特大的城隍廟。墻上掛著各種牌匾,其中清軍機大臣嚴敬明親書寫了一塊大牌匾。正殿兩側的壁畫精致生動,栩栩如生。內容多以忠孝節義為主題,懲惡揚善,勸人循規蹈矩,孝敬老人,走正道,不走邪道。正殿中間的木雕是一尊清秀威武的城隍雕像,周圍是半人高的欄桿,插著劍、矛等武器。就像前面有兩張桌子一樣,然后往上走。門旁站著兩個高大的手持兇器,露出牙齒和咧嘴笑的法官走進中殿大門。中間是一尊更莊嚴魁梧的城隍雕像。桂冠上還掛著一排排珍珠串。城隍兩邊有許多不知名的雕像,后殿是城隍休息的溫暖亭子。
城隍廟是一個避暑的好地方。每年炎熱的夏天,人們都會去城隍廟的大受涼爽,脫下布衫鋪在大方磚地板上。頭枕上有一塊大青磚,睡覺,然后起床在地上工作。只有少數閑暇的老人鋪床單,帶水煙袋,搖香蕉扇,在那里消暑。
高大而宏偉的城隍廟從光緒二年開始建設,花了三年時間在光緒五年的八月初二建成。這個村莊曾經表演過一出古老的戲劇。城隍廟凝聚了無數熟練工匠的智慧和努力,是祖先留給子孫后代的寶貴財富。令人遺憾的是,城隍廟在1959年修建三門峽水庫時被摧毀。因為以前沒有人拍照,所以現在只能用文字表達。
倉頭傳統
文明待客、禮貌待人、團結互助、扶貧是倉頭人民的美德;勤勞致富、文明經商、建立教育、熱愛文藝是倉頭人民的優良傳統。
清光時期,城隍廟建有氣勢磅礴、金碧輝煌的大戲樓。每天下午,太陽沒有落下,銅家具不停地敲打(稱為開場)。因為當時沒有電力設施,也沒有擴音設備,所以在第一次演出時點燃了油燈照明,所以晚上演出前一兩個小時的開場也是通知周圍村民知道如何表演的一種方式。之后,周圍十里八村的群眾穿上橋車、拖車和騾馬。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是步行者。他們與老人和年輕人混在一起,進入劇場。此外,村里的人們先登上了舞臺,舞臺下已經擠滿了人。冬春時期,舞臺下賣油餅、油條、花生、糯米、糖葫蘆等食物,花樣繁多。在演出開始前的這段時間里,孩子們給老人買了各種各樣的食物來表達他們的孝心。老人們帶著孫子去買非凡的食物,邊吃邊逗,熱鬧祥和。合頭村民不僅喜歡看戲,還喜歡唱歌。男人在田里工作,尤其是犁地的時候,到處都能聽到唱秦腔戲的聲音,路上也有吼聲。農閑時間,鄰家幾戶的年輕人圍在一起做針線活,有的單唱,有的對唱,有的學唱,街巷隨處可見。
倉頭村除了看歌劇,幾乎一個正月,高蹺、旱船、火流星、馬獅滾繡球等各種文化活動都很精彩。最吸引人的是跑漢車。三個人從背上插了一面小彩旗,掛著一串銅鈴,高大而強壯的紅色騾子拉車。一個穿著彩色衣服的精干年輕人在騾子的背上左右移動,站著,倒著種蔥。兩邊各有兩個手提套索的大人鞭打吶喊,迫使四頭騾子緊靠正齊,拼命拉動。車周圍插著彩旗標語,鼓手鼓點花,敲鑼打鼓,節奏明快,緊密配合。前面一個整潔精致的年輕人打扮成孫悟空,手里拿著金箍棒,打著口哨,開路攔車輕盈靈活。
春節期間,全村各戶都要門貼對聯掛紅燈,節前蒸花饃,裝肘子,接神祭祖,互相祝福。第一天早上,天色蒙蒙,鞭炮齊鳴,家家戶戶接神,人們爭著頭爐香。然后全村人聚集在村中心十字口,敲起剛勁有力的四明鑼鼓,鼓聲震耳欲聾。四明鑼鼓是我村四個村鑼鼓譜點的精華,總結了一個代表性的鑼鼓點譜。特點是鼓點緊打,花樣多樣,三環相套,段不同,有頭有尾,一段緊之一,故稱四明鼓。然后人們原地不動,向十字中心作團拜,互相問候。早餐后,每個家庭成群結隊地攜帶禮物,從長輩到孩子,磕頭拜年,鞠躬致敬,祝老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長輩們放上準備好的干果、食物、瓜籽、水果糖,給孩子們送壓歲錢,卷道里的人們來來往往。
倉頭人心地善良,善待難民。倉頭村位于黃渭河交匯處。當黃河泛濫時,河南和山東的人們在災難后無法維持生活。有很多逃犯來到倉頭地區。一個家庭是一個負擔,生活極其困難。好心熱客的倉頭人收留了難民。首先,他們把它們放在村內外的寺廟里。如果他們不能完成它們,他們會把它們放在農民的空房間里。有的送被子、衣服,有的送米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