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工程施工中如何貫徹文物修繕原則
古建筑是歷史的直接傳承者,是文化遺產保護的核心內容,文物修繕人員在文物的搶救和維修過程中始終應嚴格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古建筑修繕原則,最大限度的保留文物建筑的歷史內涵。作為皇家陵寢的代表性建筑——明十三陵,我們在施工中盡量做到保存原來的建筑形制,原來的建筑結構、原來的材料和原有的施工工藝和做法,追求文物建筑的真實性,即便只能保持點滴的原始物料都要盡百分之百的努力,能保留的盡量保留,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狀。
修繕思路上要充分體現文物保護理念
(一)施工過程中堅持文物修繕原則
文物建筑本身的歷史價值決定了它的修繕應遵循一定的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對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修繕、保養、遷移,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應該如何理解、貫徹這一原則,需要施工管理人員在思想上提高認識。文物修繕工程的施工過程不僅僅是對建筑本體的修復,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要最大限度地體現出文物建筑本身的歷史價值,對于它所承載的歷史信息不能因此遭到破壞,由于文物建筑具有特殊的不可再生性,所以在文物建筑施工過程中一定要堅持文物修繕原則——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的原狀。
(二)施工現場要詳勘,編制完善的修繕方案
古建筑物修繕施工前應該對施工現場環境進行詳細探勘并做好記錄,這些基礎資料直接關系到整個工程的修繕效果,前期勘查工作做得越細致,才有可能在交底時發現問題,才能有針對性地制定修繕方案,這樣施工過程才能更有把握。在實際勘察過程中,特別是對一些隱蔽的部位更要求探查清楚,必要時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和手段如:局部搭設腳手架或使用一些測量儀器等,對一些重點部位象木構件的糟朽、損壞程度;磚、石、瓦件的破損狀況;彩畫的損壞情況等都要做好記錄并測繪拍照,編制完善的施工方案并組織專家論證。我們在裕陵工程的施工圖紙中就發現明樓木結構的設計修繕方案與現場揭頂后的實際情況出入較大,按設計方案施工存在問題,經與設計人員共同探討后對原設計進行了修改。由此可見,全面掌握施工現場的實際情況是十分重要的。
(三)使用新材料、新工藝要經設計單位同意,必要時經專家論證
磚木結構的古建筑經過歷史變遷不可能不修繕,但不管是局部還是落架重建,都必須慎重而為之,盡量避免使用現代材料和手法,否則會失去歷史文物的真實性。但并不是說所有新材料、新工藝在文物工程施工中都不能采用,只要運用得當還是會取得比較好的施工效果。在施工過程中如需使用新材料、新工藝要經設計單位同意,有些還需專家論證后方可實施。我們在裕陵工程修繕中,對明樓的原始琉璃瓦件表面出現崩釉、酥粉、風化等病害,在進行了注號、標記揭頂后,對瓦件缺陷進行了修整打點,經過專家論證采用了浸泡涂刷KH-5002增強劑及KH-5001防風化劑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表面防水、加固保護,加強了瓦件的防水效果并有一定的仿釉效果,延長了瓦件的使用壽命,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這種對文物建筑影響既小又能夠加強保護的新材料、新工藝是值得推廣的。
二、 文物建筑修繕過程中應樹立保護意識,杜絕對現有文物本體造成破壞
(一)工程管理人員首先要樹立文物保護意識
文物工程施工過程中能否貫徹文物修繕原則,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工程管理人員的文物保護意識,由于在施工過程中大多數操作人員的素質普遍不是很高,文物保護意識淡薄,在修繕過程中不按照文物工程的施工操作規范進行施工,有可能帶來新的破壞性修復,如何盡量避免這些問題,這對于工地上的管理及相關專業人員就顯得十分重要了。這些人員不僅應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還應具備相應的責任心,把文物保護的意識貫穿始終,發現問題要及時糾正,確保文物工程的施工過程符合古建修繕的要求。
(二)施工困難要采用經濟及技術手段解決
文物工程的施工一般均在文物保護區域內進行,或多或少都會對原有的古建筑物、周邊環境、古樹等造成影響,所以在施工前對施工方案應盡量細化、完善,做到有針對性的施工,采取必要的措施減少這方面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對于環境的影響給施工帶來的困難,必要時應采取經濟及技術的手段予以解決,堅決杜絕施工對文物本體及環境造成破壞。在定陵地下文物庫施工中因陵墻的隨墻門高度不夠,造成現場運送材料及工地各種工程車輛進出困難,如改變方案則費用增加、工期延長,解決這一問題最簡單的辦法是拆除部分墻帽,但最終我們還是采取了改換小型運輸車輛,增加了人工運輸,使用了加長臂的吊車等,雖然工程費用有所增加,但是施工未對文物本體建筑造成破壞。所以說樹立文物保護意識是文物修繕施工的是前提、是大原則,施工中任何時候都應該把文物保護工作放在第一位。
三、施工過程應最大限度地保持文物原狀
(一)施工過程中應盡量保留原規制、原有構件
我們國家的古建筑以磚、木結構為主,經過風雨、人為的侵蝕破壞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損壞,特別是木構件糟朽的現象十分嚴重,相比較來說地基基礎保存得較完整,建筑物的面闊、進深規制清晰,我們在施工過程中應盡量保留原有構件,原有規制,不改變原狀。在明十三陵中眾多陵寢中,經清理后發現多數殘留的祾恩門、祾恩殿的地基上都同時存在著兩種制式,即清朝修繕時改小了明陵規制,明朝建筑物的開間較大,而清朝在修繕過程中明顯縮小了建筑體量,對這兩部分同時存在的地基基礎,在修繕時,我們只是進行了清理、構件歸安,并未清除清朝修繕時留下的地基基礎,保留了原狀。對于陵寢的主體木構架,能夠達到要求繼續使用的我們沒有更換,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規制、原有構件,不改變原狀。
(二)施工過程中采用新技術、新方法應具有合理性
文物工程施工如采用新技術、新方法,使用不當會對文物建筑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傷,應在文物修繕中堅持最小干預的原則,對于沒有危險的結構及構件能不拆除的盡量不拆,拆除的結果是工程量增加,材料損毀補配量加大,補配新材料后與原材料色差加大,還可能對建筑結構產生致命的傷害。但某些新技術和新方法運用得當會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們在德陵的修繕過程中,對祾恩門廊心墻及明樓寶城墻墻面存在的多處凸鼓處,采用了在裂縫中加注陶粒砼充填墻體內部縫隙,墻面上用螺桿加蓋頭板叫緊固定墻面的方案。首先在墻面上打出直徑約15公分、深1.5米左右的孔洞,布置成梅花釘狀,間距2米左右,在孔洞內螺桿周邊用半干硬性的砂漿層層捻口,將螺絲桿套桶固定在墻面上,均勻、多次用螺母緊扣后使墻面的凸鼓處固定,雖然墻面上留下了螺桿帽,但總體施工效果還是十分明顯的。
(三)保留現狀與局部恢復
大多數的古建筑年代久遠,由于自然、人為因素損毀嚴重的較多,有些只是存留若干墻體及磚石基礎,若是全面復建,前期考證、論證工作多,且找到比較詳實、完整的資料難度較大,還需得到有關部門的批準,在資料不全的情況下全面復建不切合實際。在實際施工中,有些部位采取保留現狀和局部恢復的方式效果比較好,既保留了殘存的現狀,又能夠捕捉到文物建筑的歷史信息。十三陵多數陵寢中,殘存的漢白玉欄板、望柱基本都是在臺基附近碼放保存,但是覺得比較可惜,此次在裕陵施工中我們清理出部分石臺基后,用藍機磚鋪墁地垘,在上面對殘存的漢白玉欄板進行了拼湊,恢復的效果還是十分明顯,尤其是欄板的截斷處視覺沖擊十分強烈,歷史的滄桑感體現得淋漓盡致,這一做法也得了文物專家、文物質檢部門及設計單位的好評。所以說,對于那些考證困難,史料記載難以找全的古建筑物,全面復建應該說是一種保護性的破壞,更不能憑想象復建古建筑物,那樣就失去了歷史文物的真實性,是不應該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