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文化:園林藝術的審美思想
古代工匠喜歡在藝術中運用充滿活力的動物形象。在中國古代,龍、虎、鳥、蛇等生動的動物雕刻形象,至于植物圖案,直到唐朝才逐漸繁榮。
在漢代,不僅舞蹈、雜技等藝術非常發達,而且繪畫、雕刻,都呈現出一種飛行狀態。圖案通常由云、雷線和翻騰的龍組成,雕刻通常是雄偉的動物,還有兩個飛翔的翅膀。它充分反映了當時漢族的活力。
不僅建筑的內部裝飾是整個建筑形象,而且注重動態的表現。中國建筑獨特的飛檐起著這樣的作用。根據《詩經》的記載,周宣王的建筑已經像野雞一樣飛翔(斯干),這表明中國建筑早已傾向于飛翔之美。
建筑和園林的藝術處理是處理空間的藝術。老子曾經說過:你以為房間是不可用的。房間的使用是由于房間里的空間。在老子,不是道,也就是生活的節奏。
窗戶在園林建筑藝術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了窗戶,內外都有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通過窗框,是一幅畫。頤和園生日大廳幾乎四周都是窗戶,周圍有許多小窗戶,面向湖景,每扇窗戶都等于一幅小畫。同一扇窗戶,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風景是不同的。這樣,繪畫的領域就會無限增加。
蘇軾詩:靠高樓聚遠,一時收拾閑人。就是這個意思。頤和園有個亭子叫畫中游。畫中游并不是說亭子本身就是畫,而是說亭子外面的大空間就像一幅大畫。當你進入這個亭子,你就會進入這幅大畫。因此,明人計劃在《園冶》中說:軒瑩高爽,窗戶鄰虛,千頃之海,四時之燦爛。
為了豐富空間的美感,園林建筑應采用各種手法來布局空間,組織空間,創造空間,如借景、分景、隔景等。其中,還有遠借、鄰借、仰借、俯借、鏡借等。總之,為了豐富場景。
蘇州留園的冠云樓可以遠借虎丘山景。拙政園在墻邊堆了一座假山,建了一座兩宜亭,盡收眼底,突破了圍墻的局限性,這也是借景。頤和園的走廊將一道風景分為兩個,一面是靠近自然的廣大湖山,另一面是靠近人工的亭臺樓閣。游客可以俯瞰兩邊,豐富美麗的印象,這就是分景。
無論是借景、對景、隔景、分景,都是通過各種布局空間、組織空間、創造空間、擴大空間的手法,豐富美感,創造藝術意境。中國園林藝術在這方面有著特殊的表現,是理解中華民族審美特征的重要領域。綜上所述,正如沈復所說,大中見小,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或藏或露,或淺或深,不僅在周回曲折(《浮生六記》)。這也是中國一般藝術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