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貼金工藝的作用以及金箔含金量的訣竅
佛像裝金是貼金工藝中歷史較為古老的工藝運用,它恰如其分地運用了真金箔的裝飾優點,既能保護佛像胎底,又借助金箔上百年不褪變的"寶氣"和人們對真金色彩的推崇心理,增加了佛像的尊貴感和神秘感。在名剎古寺,如今依晰可見古代貼金藝人為佛像裝金留下的"遺跡",它伴中國佛教文化走過了千年的道路,已成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隨著社會的進步,金箔古藝的傳統發展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傳統工藝的限制,已越來越不能適應現代貼金業發展的要求,使傳統工藝有效地結合高科技成為可能,特別是佛像裝金這一最傳統、最典型的貼金工藝,必須同高科技結合起來,為傳統佛像裝金中的制胎、防腐處理、打膠、貼金和保護等工藝提供更有利的手段。
首先,佛像制胎技術的革命,制作胎模是佛像貼金的初始流程,胎模的好壞、構成、藝術效果和有面處理等環節直接影響佛像裝金后的效果及防腐處理后的效果。過去木質結構的胎模主要依靠手工制作和雕刻技術,但因其圓弧面和復雜的結構面處理手段有限,為制胎和貼金帶來了麻煩,也影響了一定的藝術效果,計算機運用技術、電動工具與制胎工藝的廣泛結合,可有效地縮短制胎時間,增加胎模表面的光潔度,增強佛像裝金的效果,電子技術為胎模的批處理大大提高了效率,實現信息化和程序控制,還可為模具的制作提供更多的方法,發展化合制作胎模、腐蝕工藝等。高科技還可雕刻傳統手工不能完成的特殊材料,使用特殊材料做成的胎模可大大提高防腐能力。
其次,古代佛像裝金歷經滄桑,雖方法各有千秋,但工藝流程并無太大區別:即由胎底打可粘性物質到貼金,再到保護。把金箔直接貼在有粘性的底子上就是貼金。唐宋年代,人們魚膘膠水來作為可粘性物質(即金箔漆),后發展到用構樹津液、豆醬粘液、大蒜液、山藥汁、冰糖水、金膠油、米湯、桐油等。貼金的過程是關系到佛像裝金效果的最大因素,貼金受藝人手藝的影響也甚大,造成佛像裝金后效果各有良莠,在同一藝人手中,粘性底子的構成不同,貼金效果也各有不同。因此,貼金藝在某種程度上,質量和效果的好壞決定于"金箔漆"的選用、胎底工藝、貼金過程和保護處理。化工特別是有機化工的發展,為金箔漆的選用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高分子化學物質干油本分漆等耐強腐性、溫度適應性強附著性強的防腐漆可廣泛運用到貼金工藝,對提高貼金工藝特別是佛像貼金的質量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傳統貼金中在無明顯接縫、有起皺、不透膠、色澤光亮、無明顯色差等方面全靠工藝師的手工操作。進入現代,完全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輔助處理,工作室可以進行溫度和濕度的控制,確保打膠、貼金所需的各種自然條件。
再次,佛像雖為固定形象,但是時代不同,人們的審美觀念不斷更新。根據藝術需要,佛像裝金必須同當代藝術表現形式相結全。
貼金工藝經歷了2000多年的流傳,發展至今,其根本性的科技革命已經到來,佛像裝金與現代高科技的結合可突破傳統貼金工藝的發展,使貼金工藝這一古老的技藝實現質的飛躍,為貼金工藝這一千年古藝的進一步發展,特別為佛像貼金提供了更為廣泛的服務和幫助。
判斷金箔含金量的訣竅
貼金作為一種傳統、特殊的工藝,是將很薄的金箔包貼在器物外表起著裝飾作用,使產品更加富麗堂皇。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在一些酒店或者是室內場合的頂部都會有貼金,這是為了能夠起到更加好看的作用。但是金箔的含金量究竟如何,我們不得而知,在進行貼金的時候我們該如何判斷金箔的含金量呢?作為一家專業的佛像貼金公司,十分有必要為大家普及這些知識,下面一起來看看。
首先我們可以通過肉眼觀察,一般真金箔對光照會呈現綠色,仿金箔對光照是不會呈現綠色的;
其次真金箔比仿金箔要薄的多,真金箔手觸即碎,而仿金箔比真金箔要厚的多,手觸不會碎;
還有真金不怕火煉,用火燒下也能辨別真假,仿金箔主要原料是銅,銅通過燃燒會生成氧化銅而變黑,而真金箔不會。
通過人眼也可以區分個大概,有個9赤8黃7青的判斷方法,即含金量超過90的為偏紅色,含量80的為偏黃色,含量為70的為偏青色。而要知道金箔具體的純金含量是多少,就要通過專門的儀器來測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