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筑之石獅子
?
中國古建筑中的石頭獅子,相信大家都有見到,但是又有誰知道這石獅的真正由來呢?下面我就介紹下石獅的由來:獅子被譽為“百獸之王”,大約在東漢時期傳入中國,隨著佛教的廣泛傳播,獅子被人們視為信仰的圖騰,被視為辟邪驅惡的吉祥物,并與龍鳳攀附在一起,成為威震八方,惟我獨尊的王權與勝利的化身。因此,人們在修建宮殿、陵墓、橋梁、府邸及房屋建筑時,總喜歡安放上栩栩如生的石獅子。
在古代,設置石獅子有一定的規矩。石獅子既作為具有藝術裝飾作用的守衛之神,又能顯示主人身份的高貴。一般東門邊的獅子腳邊踩一只繡球,象征威力,為雄獅。俗稱“獅子滾繡球”;們西邊的則腳下扶一只幼獅,寓意子孫昌盛,為母獅。俗稱“太獅少獅”。這是一般建制。但是,獅子頭部的卷毛疙瘩卻不得隨意雕刻。卷毛疙瘩的數目,是象征封建官府等級的標志,一品官或公侯府第前的石獅子,其頭部有十三個卷毛疙瘩,謂之“十三太保”。一品官一下石獅子毛疙瘩則要逐級遞減,每減一品就要減少一個疙瘩,七品官一下人家的府第就不準安放這種石獅。
獅子底座花紋的雕刻也有學問,正面雕刻瓶盤和三支戟,象征著“平生三級”,右面刻有牡丹和松柏,象征“富貴長春”;左面刻的是“文房四寶”,象征文采風流;背面刻的“八卦臺機”圖,象征“鎮妖驅邪”。
石獅子被作為藝術形象引入建筑,其雕刻藝術在歷史上廣泛發展,正如建筑一樣,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藝術風格,在漢代,石獅雕刻已經出現,那時,獅子身上生著雙翼,古拙神奇,在曹操筑的銅雀臺舊址上,曾發現一對附著門柱上的石獅,這種石獅明顯是受西亞雕刻的影響——獅子身上生著雙翼。后來隨著真獅子的傳入,石獅子的形象才沒有雙翼,但以后則超昂揚威猛形態發展。在故都南京和它周圍留下許多南朝留下來的墓葬石刻,這些石獅線條簡潔,高達威武,強勁有力,很好體現了自衛者的作用。隋唐時期,石獅趨向寫實,工藝精巧,使獅子造型藝術出神入化,宋代以后,獅子造像趨向秀麗。清末正值腐敗,獅子轉向溫順柔媚之態,失去了原有的氣勢和雄偉。
民間傳說愛玩“夜明珠”,因而至今獅子口里多半含,有新時代意義。是在在街頭、橋上石柱、樓宇公園門前廣泛出現,成為威武和健美的象征。現代石獅造型生動逼真,千姿百態,有開口的,閉口的,含珠的,踏仔的,踩球的,卷毛的,長毛的,蹲的,臥的等等,刻工嫻熟,線條圓潤流暢,軀體雄渾威武,給人以藝術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