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石材的文化內涵
建筑材料的運用無疑是設計中的一項重要環節,所選擇的材料是設計師表達設計理念的重要途徑之一,是非常重要的表達手段。人類對于材料的運用在傳統文化中的表現由此可見足以追溯到人類起源的文明開始。人類文明的發展最初就表現在對石材的運用上。
中國的石材藝術起源很早,突出體現在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建筑藝術領域和裝飾藝術領域。從建筑藝術領域看,石材的應用是和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與環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人們常說,建筑是一部石材寫的書。
石材的歷史也因建筑而格外融入了人類文明的歷程。在距今5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原始人就利用天然崖洞作為居住處所。之后從巍巍壯觀的萬里長城的建造到魏晉南北朝時代開鑿的敦煌石窟,從富麗堂皇的十三陵到南京中山陵建筑,從皇宮廟宇雕刻到民間石藝,從故宮、頤和園皇家建筑到人民大會堂、上海外灘建筑,無不體現出石材的藝術價值。
從裝飾藝術領域上來看,我們的祖先,很早以前,就開始將石材應用于裝飾藝術了。在舊石器時代,石器大多數都是采用直接打擊、碰鉆和摔鉆法等來實現的,制作較粗糙,由于這種石器多半是用天然礫石打擊而成,材料的選擇性差,所以器物只是能用而已,較有規則。如丁村人和馬壩人使用的三棱尖狀器,砍伐器,石球等。
進入新石器時代,制石技術有了較大的發展,所制的生產工具有了比較規整、對稱的形式規則。隨著認識能力的提高,石器制作日益精巧,不僅對石材的形狀和硬度有所選擇,對石材的色澤和紋理也有所取舍,如北京山屈家嶺出土的石鏟,江蘇南京北陰陽營出土的石鋤都表明了當時人們審美能力的提高,人類愛美的本能開始得到表現,體現出了一系列人們的精神活動,通過這些裝飾,象征性地表達了喜悅心情。
一個片狀石器只不過是一個片狀石器,除非是利用某些手段使它變得特殊。這或許是投入比正常需要更多的加工時間,或許是把石料中隱藏的生物化石磨出來,以增加物品的吸引力。一個純粹功能性的碗或許在我們的眼中并不難看,但由于它沒有被特殊化,因此并不是藝術產物。
一旦這只碗被刻槽,彩繪或經其他非實用目的的處理,其制造者便開始展示出一種藝術行為。”大汶口文化時期的石斧具有代表性意義,它的意義在于它最概地凝結了藝術與工藝的差別。石斧的特殊價值首先在于它的特殊視覺效果,即那些輝映在其平滑而堅實的表面上豐富色彩。
原始社會的人們,在石器的設計上,是經過藝術思考的,經過不斷觀察和實踐,掌握了諸如對稱、節律、均勻、光滑等多種形式美的規律,并自覺的應用于設計活動中,從而能夠不斷設計創造出各種合乎實用功能的石器工具。
石材以其天然之美,形成了獨特的石文化,成為世界絢麗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石材以其特有的天然裝飾效果,在建筑文化中,占在越來越多的重要地位。石材有自然的本質,耐雕琢,具有很強的可塑性。現代的工藝技工可以將它們隨意處理,所以從自然式到規則式,石材都可應用得恰到好處,而石材品種的多樣性又保證了可以為色彩、線條等方面的統一找到適當的石材。
大自然造就了石材的豐富與多采。我國石材品種極多,已達一百多種,常見的有湖石、英石、黃石、青石、花崗石,以及大小的卵石。它們各具個性、色彩、線條、紋理、質感,形態也是豐富多樣。
作為大自然的產物和組成部分,石材的毫不修飾與素面朝天就能達到的自然意境,是那些精工巧制刻意模仿的水泥人造制品無法匹敵的,這是石材與人的一種天然的親和。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處不利用石材或變相利用石材。
所謂的變相利用,就是用現代的科學技術,以石為器,或以石為原材料,制作成人類所需要的東西。石材無所不在,無所不用。無論是國家的重要建筑物,如皇宮、皇陵、御園、寺廟、堤壩、橋梁、大道等,還是民間的園林,房屋、庭院等,無不取材于石。
因為石材代表著高貴,也隱含些許神秘,而不同的石頭又各具特色。根據石材不同的特點,人們把它用作很多用途:石刻、碑碣、雕塑,尤其是建筑。建筑讓石材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