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磚雕知識
磚雕一般是建筑構件,用鑿子和木錘在水磨青磚上鉆雕刻各種人物、花卉、風景、動物、書法等圖案,用于建筑的不同位置。有浮雕、透雕、線雕等。但也有作文玩。例如,用瓷磚背面或秦磚雕刻成硯臺,用紫禁城大殿鋪設的金磚雕刻圖案制作桌面,但磚雕的目的主要是建筑,一般用于建筑的不同部位。
磚雕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周秦,磚瓦是當時宮廷建筑的重要材料。浮雕圖案裝飾在秦代的磚上。陜西咸陽出土了秦朝的空心磚,上面裝飾著龍紋、鳳紋等浮雕,還有山林狩獵等繪畫式細線浮雕。但這些磚雕都是用陰模壓印的。漢代常見的磚有兩種,一種是方磚,表面雕刻幾何或吉祥文字;另一種是建筑物或墓墻上的圖像磚,即圖像磚。畫像磚不僅是建筑結構的一部分,也是室內裝飾。戰國時期,秦朝發展,兩漢時期達到鼎盛時期。
表現形式為陽刻線條、陽刻平面、淺浮雕等,一般用木模壓制,有的直接刻在磚上,有的還施色。有幾種方形和長方形,其中大部分是每塊磚的一幅畫;還有兩幅畫,包括割禾、制鹽、采蓮、七射、飲宴、歌舞、百戲、車馬巡游、神仙故事等。構圖多變,造型簡潔生動。大多數肖像磚都發現在四川的東漢墓中,也發現在河南和長江中下游的南朝墓中,但通常由小磚組成,一幅畫,許多人物和裝飾圖案。后代園林建筑也采用畫像磚,多為浮雕與圓雕的結合。
隋、唐、五代,特別是隋唐兩代的宮殿建筑和碑石墓志發展前所未有。磚瓦;在裝飾方面,與以往的秦朝相比,差別很大。在唐代,蓮花和葡萄圖案是最常見的建筑磚。唐代磚雕突出了1978年河南洛陽發現的修復寺塔。塔體采用預設計的圖案雕刻磚連續鑲嵌(磚模涂釉)。
圖案圖案布置如下:位于塔檐下四壁,是一排天花板、花繩、流蘇蓮花,其次是垂直鉆石、魚鱗布置,每個鉆石圖案都有人物、動物、花卉等多種變化。人物包括武士、童子、舞者、胡人、力土和不屬于佛教的真人、仙女和魔術師;動物包括大象、獅子、龍、虎、鞍馬等。每個菱形中的圖像都不一樣。而且這些人物、動物,都有復雜的卷云相映襯,形成了整面墻光彩奪目的效果。此外,在塔的南面,還有拱形塔門、門左右的保護金剛力土和青龍白虎,也鑲嵌著雕刻磚;在塔的四角,每個人都有一根磚柱。這種鑲磚花紋塔在全國也很少見到。
宋代墓磚雕刻比較常見。這種磚雕技術不同于以前的模型,而是直接用磚雕作為浮雕或半圓形雕刻,鑲嵌在周圍墓壁上。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了河南偃師出土的4塊雕磚。雕刻主題為女性廚房工作,如煮茶、洗滌、剖魚、梳發等。,對每個人不同的服飾和動態表情都有非常細致的刻畫;雕刻手法簡潔,頗具民間趣味。1955年,河南禹縣白沙鎮出土的幾座墓葬在宋代磚雕藝術中更具代表性。其中一座墳墓在墓的磚墻上雕刻了墓主人和他的妻子的浮雕,所有的桌椅和器皿都雕刻成人物,突出墻壁,而后面的服務員和窗簾等背景襯托是繪畫。
這樣,即使突出的東西給人一種真實感,對人物的主體也有明顯的差異,使主體更加突出。在同一個墓后室的正壁,雕刻著一扇寬闊的雙扇假門,門扇半開,浮雕出一個從門里探出來的便裝侍女,只露出苗條的上身,格外動人。這種女性半開門探身窺視的雕像,是宋元雕磚中表現世俗生活的常見主題之一。宋墓的磚雕在北方很常見。除河南外,雕刻題材多體現現實生活;山西、甘肅、寧夏等地也出土。宋代以后,具有民族傳統的磚雕在一般民間建筑中仍然非常發達。明清兩代的磚雕最為精致。元代繼承了宋代的傳統,在磚墓中雕磚裝飾也很流行。在北京、天津、陜西、山西、河北、江蘇、安徽、廣東、江西等地,明清兩代磚雕遍布全國。磚雕工藝一般分為窯前雕和窯后雕。窯前雕刻:即在未進入窯內燒磚的土坯上雕刻。其優點是木雕層次豐富,線條自然光滑。但由于窯燒過程中土胎加熱擠壓土坯,圖案邊緣光滑,但略向上凸起變形,不利于大塊面的拼接,磚色難以掌握,拼圖不完整。窯后雕刻:在燒成磚的成品上,用小鑿子慢慢雕刻。其優點是窯前磚雕沒有缺點。缺點是線條僵硬,只能用淺浮雕,圖案邊緣有鑿子的痕跡,耗工較多。磚雕線條剛直有力,可惜數量不多,因為不容易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