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太廟遺址——蘊藏著昔日南宋都城的輝煌
杭州是歷史文化名城,南宋定都于此。南宋王朝存世153年,出了9個皇帝,對杭州的影響可謂深遠。此外,南宋還給杭州留下了許許多多極其珍貴的“遺產(chǎn)”,那就是現(xiàn)在的南宋歷史文化遺址。
作為杭州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制高點”和南宋歷史文化的象征,在上城區(qū)地下沉睡800多年的南宋歷史文化遺址是杭州不可多得的歷史瑰寶,實乃杭州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大明星”。
南宋太廟遺址地處中山南路,西靠紫陽山,東鄰中山中路,南臨太廟巷,北接察院前巷,原為南宋“御街”所在,其南側(cè)即為“三省六部”和皇城保護范圍,地下文物遺跡極為豐富。
太廟是古代帝王祭祀的廟室,在夏朝時稱為“世室”,殷商時稱為“重屋”,周稱為“明堂”,秦漢時起稱為“太廟”。南宋太廟是南宋皇帝祭祀祖先的宗廟,重要程度僅次于皇城。
宋朝的太廟原建在汴京(今河南開封)。靖康之變后,金兵南侵,汴京陷落,太廟神主也隨著皇室南遷。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侍臣上奏高宗,太廟神主宜在國都。經(jīng)皇帝同意,太廟神牌遷至杭州,并在紫陽山東麓新建太廟。到了景定五年(公元1232年),為擴建太廟,四周民居拆遷他處,并將京都糧料院、白馬神祠遷出,將太廟擴建到紫陽山邊。
據(jù)《咸淳臨安志》載:南宋太廟的興建是在“守臣梁汝嘉”的主持下,一共造了“正殿七楹”。“七楹”就是以楹柱為計算單位,有七個正殿,分十三室,每一室祭祀一個已故皇帝的神位,神位兩旁還配享已故文武功臣。從這以后,臨安太廟的祭祀儀式就隆重起來了。據(jù)《夢梁錄》載:太廟以奉神主,一歲五享,朔祭而月薦新。每年每季的第一個月和冬季,皇帝宗室諸臣前往太廟行朝享禮,每過三年,皇帝還要親自主持舉行盛大的祭祀禮。此外,新皇帝登極也要朝拜太廟。元代時,太廟在戰(zhàn)火中被毀,其后被民居湮沒。
1995年9月,杭州市紫陽小區(qū)建設(shè)工地發(fā)掘出南宋太廟東圍墻、東門址和大型建筑臺基。杭州市政府以保護文物為重,毅然決定停建紫陽小區(qū),并撥款對遺址原地覆土作永久性保護,同時建設(shè)南宋太廟遺址廣場。
太廟東圍墻發(fā)掘長度約90米,圍墻厚1.7米,殘高1.5米,墻面工整平直。圍墻北端外側(cè)發(fā)現(xiàn)一方形石砌遺跡,邊長為1.5米,推測是太廟大門兩側(cè)置放石獅的臺基。東門門址位于圍墻中段,寬約4.8米,底部用長方形磚豎砌。夯土臺基用黃黏土夯筑而成,厚約0.5米,揭露面積為250平方米。夯土臺基北側(cè),有一東西向的磚墻,長9米,寬0.35米,臺基東側(cè)尚存部分磚面,其中部分長方磚一端有模壓文字“官”、“平二”、“上一”等。
盡管迄今為止的考古發(fā)掘尚未揭示太廟全貌,但已從中得見南宋太廟的規(guī)模和氣勢,以及營造工藝水平的高超。南宋太廟遺址的發(fā)現(xiàn)填補了南宋就在城市考古缺乏城市格局和代表性建筑這一空白。如今,在太廟廣場中央聳立著一塊按太廟遺址原樣仿制的南宋城墻說明碑,正面是太廟遺址說明文,背面是南宋皇城圖。
經(jīng)歷八百多年滄桑,曾經(jīng)顯赫一時的帝王宮觀府第,有的已經(jīng)無跡可尋,有的在地下深深沉睡。如今,這些遺留下來的南宋遺址不僅是昔日南宋文化的鮮明實物證據(jù),也是杭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