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設與文化建筑保護能否雙贏?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一座座高樓平地而起,呈現出欣欣向榮的面貌。與此同時,承載著當地厚重歷史的文化建筑,有些卻面臨被拆除的命運。城市建設與文化建筑保護,是否是一個不可調和的矛盾體?記者對此進行調查。
不舍即使重建也不復當初
10月12日下午,在海口面前坡片區棚改項目工地現場,記者發現了一處紅墻青瓦的古樸建筑——武圣廟。武圣即關羽,被后人稱為“關圣帝君”。
“爺爺說,這座廟在他很小的時候就有了。”今年40歲的守廟人莊先生說,自小每逢端午、中秋等重大節日,家人便會帶著他來到廟中敬拜。村里如果誰家有人出遠門或身體不適,也會到廟中祈求平安,代代如此。
莊先生說:“這些當然都是迷信,但祖祖輩輩這么多年都在敬拜,現在要拆心里還是很舍不得。”
當天下午,記者聯系到面前坡社區居委會書記吳華勝了解情況。吳華勝說,武圣廟大約建于上世紀30年代,后從現今的國興大道附近搬遷而來的。1985年曾大規模修繕過一次。目前,武圣廟已經確定要拆除,暫定在不遠處的加油站附近重建。
“就算重建,也已經不是當初那個武圣廟了。”莊先生說。
現狀多座文化建筑已被拆除
一邊是城市建設的需要,一邊是承載歷史的文化建筑。
在海甸溪沿岸,自古以來分布著八個村莊。每村一廟,加上歷經千年的仁心寺,組成“一寺八廟”的古建筑群。歷史價值可見一斑。但隨著舊城改造的推進,截至2012年初,其中3座已退出歷史舞臺。同年3月份,關于八廟中的“五廟”是去是留,曾引起廣泛關注。五廟始建于明朝,距今已有約400年歷史。遺憾的是,2012年12月12日,五廟最終沒有逃離被拆除的命運。
專家妥善規劃文化建筑
“歷史是不可被重建的,我個人傾向于保留文化建筑。”海南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楊若虹說,一座城市的文化來自于歷史積淀,而建筑往往承載著這份積淀。
海南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史振卿則認為,文化建筑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所在,我們在做城市建設時,理應將其妥善規劃。“內地有許多地方都是不拆的,甚至以廟為單位規劃了一個古城。”
“從原則上來說,被認定為文物的文化建筑是不能被拆除的。”海口文物局局長王大新說,當拆遷與文物保護相沖突時,就需要思考二者誰更重要。必須要拆除或者重建時,要走一些程序。但這是針對已被確定為文物的文化建筑,對于未達到文物保護級別文化建筑,一般來說就是拆除或遷移。然而,目前海口并非所有的文化建筑都達到相應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