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山運河文化研究——運河與商貿文化
提到運河,就不得不談談它的重要作用——貨運。在近代公路、鐵路等交通方式誕生以前,水運是運載量最大、價格最便宜的運輸手段。浙東運河作為蕭山重要的水路要道,商船客運川流不息。
(一)運河商貿發展
古時候陸路交通不發達,中國的江河又大都自東向西流,南北之間卻很少有合適的水路,這就導致南方與北方之間經濟、文化交流嚴重受阻。這種情況直到京杭大運河、浙東運河貫通后才得以改變。大運河的貫通給南北方之間帶來了便利的水上航路,不僅使南北方不同區域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擴大,客觀上也促進了東部運河經濟圈沿岸商業的交流、市鎮的繁榮。
唐代是浙東海上絲綢之路較快發展的時期,由于鑒湖和西興運河的交通便利,甬江和錢塘江通過浙東運河的交通運輸業快速發展,沿線城市如紹興,成為浙東航運的中心樞紐城市,不但與國內各地加強了商貿交易,又由于明州港口的發展,與日本、朝鮮等國家的商貿往來更加頻繁。
南宋時期,宋室南渡,政治、經濟重心南移,同時鑒湖湮廢,浙東運河航運地位更加突出,成為國家級主航道,極大地帶動了江南一帶農業、手工業發展,更促進了蕭山古鎮街市的繁榮,運河邊的西興、城廂、衙前開始沿河筑街設市,形成長長的街巷,店鋪密集。同時浙東運河成為王朝對外貿易的重要通道,瓷器等出口產品通過浙東運河運往寧波,大量茶葉、瓷器等商品從明州運往世界各地,又有大量財富從世界各地貢往明州,再通過浙東運河將日本等國的貢品和使節送往京城。
明代,蕭紹水系建成了三江閘,蕭紹平原水系變坦途,水運四通八達。明州仍是重要的進出口貿易港口,運河是貿易貨運的黃金水道。同時政府支持漕船帶貨和回空漕船攬載商貨以補充運軍生計和運糧草價之不足,有了官方的支持,這部分的貨運也逐年發展,成為不可忽略的貨運量。除此之外,明代沿浙東運河的民間航運同樣繁榮。
到了清末民初,隨著近代民族資本的發展,作為江南富庶之地的蕭山古鎮街市更是進入了鼎盛時期,南北特產、特色小吃、日用百貨、旅館茶店應有盡有,過塘行業十分發達。
直到民國中后期,隨著近代公路、鐵路交通的逐漸興起,運河在貨運方面的作用才被較大程度取代。
(二)運河的商業價值
浙東運河是這一地區河流水脈的中樞和水上交通運輸的干道,它溝通和擴大了內河航運,又成為對外交往的水上要道,形成浙東商貿線和海上絲綢之路,對浙東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起著較大作用。
首先,運河的開鑿打破了南北之間的自然阻隔。運河貫通后,商品經濟開始因運輸和貿易啟動。不同區域的物資、商品通過便利的水上航路運往全國,商品流動性增強,特別是農產品的商品化,促進了農業作物向經濟作物種植方式的改變,帶動了商業的繁榮。
在運河開鑿前,運河區域經濟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運河貫通后,商人發現了商機,大量商人以船只作為運輸工具,通過運河轉運物資,在運河沿岸或開設店鋪、或建立銷售網點。貫通的運河連接起了沿河大城市、市鎮與鄉村,不同級別的市場相交互,各種類型的商品得以流通,運河區域的市場比非運河區域的市場更有活力,包容性更強,持續時間更長。
最后,運河的貫通也使沿線城市迅速崛起。杭州等城市因處在運河的關鍵點而形成著名的漕運碼頭、商業中心。全國各地甚至國際性的商貨都流通到這些城市之中,城中店鋪林立、車馬交馳,運河中軸櫓云接、帆檣如林,十分繁榮,市民的生活條件也比非運河區域好的多。
正是大運河的貫通實現了運河區域數百年的商業繁榮,這種繁榮持續時間之長、輻射范圍之廣、影響區域之大,是其他任何因素都難以代替的,運河商業文化的經驗與價值更是無可比擬。
(三)運河市鎮繁榮
接下來將以西興為例,談談運河是如何讓市鎮繁榮起來的。
西興是浙東運河之起點,水陸之要沖。2500年前,西興作為錢塘江古渡,是南北人員往來、東西貨物交易的重要“渡津”,設有固陵驛,為越國都城會稽至吳國都城姑蘇的必經之地,車馬馳奔,舟楫川流,是“蕭山最古老的集市”。西興運河在西晉時期被開鑿,它與鑒湖湖堤相平行,自西興錢塘江渡口經錢清至紹興,強化了水運與灌溉功能,同時堰埭等水運設施的增加,成為溝通南北、連接兩浙的交通樞紐,朝廷官吏、商賈文士往來不絕,東西物資在此吞吐,街市興旺。
唐代,西陵成為“浙東唐詩之路”的入口,文人墨客、官宦名流,吊古賞景、觀潮吟詩,多匯于此。文化的繁榮也帶來了更多的商機,大量商人來到西陵經商,“東南郡邑,無水不通;天下貨利,舟楫居多”。
宋代,西陵設鎮,有詩稱西興“據錢塘要沖,兩浙往來一都會”。宋室南渡以后,浙東運河成為國家級主航道,西興、長河與京城臨安(杭州)隔江相望,大批北方人南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推動了西興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同時期明州已成為重要的進出口貿易港口,大量貨物沿浙東運河往來輸送,來往的國內外商人極多,西興作為浙東運河上重要的一環,也享受到運河經濟圈帶來的福利而飛速發展。
彼時西興街上,制造作坊林立,各種車擔浮鋪穿梭于弄巷之中,喧鬧不絕,街市繁榮而民殷物豐。元代蕭山學官趙子漸在《蕭山賦》中這樣描述:“西陵通南北之商,古驛候往來之使;亭灶課煮海之程,鄉民羨湘湖之利,或蠶絲以資生,或力田以輸賦。”呈現出一派水鄉的繁盛景象。
到了明代,商品經濟開始繁榮,大量農產品加工制造而商品化,西興一度成為茶葉、煙葉、土布、海鹽等商品的集散地,官府在此設鹽課司,向鹽商征稅,成為“浙東第一關隘”。蕭山縣令王世顯在《西興茶亭碑記》中這樣評價道:“西興,浙東首地,寧紹臺之襟喉,東南一都會也。士民絡繹、舟車輻輳無虛日。”
清末民初,隨著近代資本的發展,西興老街成為浙東地區著名的活水碼頭。內河航船輪船,以西興為起點。南北客商、東西貨物都須經此中轉,更因舊時鐵路、公路不發達,以水運為主,而境內錢塘江、浦陽江與蕭紹內河堤塘相隔,水域隔絕,不能直通,船運貨物大多需過塘翻壩,過塘行也就應運而生,布滿西興上街、下街,過塘行業相當興盛。可以說,西興商貿興盛、市鎮繁榮的最好印證就是“過塘行”之多。另外飯店、轎子、人力車的生意也不小,時人謂之“萬商云集,市容繁華”,是西興的鼎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