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家具——有格調的屏風
屏風是中國歷史上出現最早的家具之一,商周時期稱為“邸”或“扆”,是王公貴族的專屬,象征著至高無上的權利和地位。
《史記》也記載:“天子當屏而立”。
室內室外,使用廣泛
宋代屏風雖鮮見實物,但由宋畫可知,其在宋代的使用范圍非常之廣,從室內到室外,從閨閣幽居到文人雅聚,均可見屏風的存在。
正如宋人劉昌所言:“今人稱士大夫之家,必曰門墻,曰屏著,是矣。然多曰臺屏,則乃指屏風而言,何不思之甚也。”
《雕臺望云圖》中置于亭臺樓閣的屏風
《十八學士圖》中文人聚會時用的屏風
造型豐富,多插屏式座屏
這些宋畫里的屏風造型十分豐富。李公麟《高會習琴圖》中主人坐榻后置有一座屏風,其由底座與屏扇兩部分組成,且底座與屏框一木連做。
這種帶有底座的屏風被統稱為座屏,“三扇”“五屏”為常式,多擺在宮廷殿閣、官署廳堂的正中,位置固定。
《十八學士圖》中坐榻后的屏風也是帶有底座的座屏,但它的屏框與底座并不相連,可自由拆卸,是宋畫中最為常見的一種屏風,叫作插屏式座屏。
插屏式座屏多為獨扇,扇面不寬,相較底座屏框相連的座屏而言,它輕巧了不少,搬運起來更為方便靈活。
《十八學士圖·觀弈》中還有一種無底座的屏風,稱圍屏。
圍屏屏扇多為偶數,或四、或六、或八,或多至十二,可以曲折,比較輕便,但因其無底座,陳置時需要把它擺成曲齒形,成圍抱之勢,始能擺穩。
除了上述大型屏風,《風檐展卷圖》中還繪有一種帶底座,放在床榻上的小型屏風。
據宋張栻《枕屏銘》記載:“勿欺暗,勿思邪。席上枕前且自省,莫言屏曲為君遮”,可知其為枕屏。
南宋 趙伯骕《風檐展卷圖》榻上放有枕屏
此外,據宋趙希鵠《洞天清祿集》記載,當時文人中還流行一種置于硯臺旁用于障塵的小屏風——硯屏:“古無硯屏,或銘硯,多鐫于硯之底與側,自東坡山谷始作硯屏,既勒銘于硯,又刻于屏以表而出之。”
據傳,歐陽修的紫石硯屏、黃庭堅的烏石硯屏、蘇軾的月石硯屏,都名重一時。
多用山水畫來裝飾
宋代屏風雖造型多樣,但大都有一個共同點——用山水畫來作裝飾。
文人雅士對這種山水畫屏尤為贊賞。
如蘇軾《文與可畫墨竹屏風贊》:“與可之文,其德之糟粕;與可之詩,其文之毫末。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皆詩之余。”
宋人之所以愛用山水裝飾屏風,原因較多。
北宋大畫家郭熙對此分析得較為透徹:“君子之所以愛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園,養素所常處也;泉石,嘯傲所常樂也;漁樵,隱逸所常適也;猿鶴,飛鳴所常親也。塵囂韁鎖,此人情所常厭也。煙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見也。”
《繡櫳曉鏡圖》中放在床榻上的屏風
除了山水畫,還有一種別致的水紋,也被用來裝飾屏風。
據傳是因古人信奉水從龍,水紋有吉祥之意。
陳設講究
與造型、裝飾相比,宋人似乎更看中屏風擺放的位置。
不同位置有不同的審美、象征意義。
迎門安放屏風,調和風水、聚氣生財
迎門安設屏風,符合我國傳統審美觀念中“含蓄”的觀感,如果一進門就一覽無余,便索然無味,移步換景,更顯審美趣味。
而且《水龍經》有云,“直來直去損人丁”,為了防止進入的氣流直來直去,用屏風讓氣流的軌跡變成了“S”形,導致氣流減慢,形成氣聚而不散,蘊含聚氣生財之意。
《劉松年山館讀書圖》迎門設有屏風
椅后安放屏風,自我保護、尊卑有序
坐椅后面安放屏風,與風水中一直強調的“后有靠”一致,取其靠山之意,是一種自我保護心理。
此外,屏風不管將它擺放在哪個位置,都是視線的中心,坐在屏風前面的一定是主人,圍坐四周的一定是客人。
因而坐椅后置屏風,一方面也是為了彰顯主人身份地位,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迎合當時社會倡導的尊卑有序的禮制。
總的來說,宋代屏風制作精美,其功能被演繹得淋漓盡致,且其造型、裝飾及象征意義對后世影響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