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鞏縣石窟寺
石窟是中國古代建筑的一種類型。它是一種以建筑技術在陡峭的懸崖上挖掘出來的洞穴建筑。石窟建于漢代,主要用于封閉的墓地。隨著佛教的引入,石窟寺廟出現了。在印度,許多佛教寺廟以石窟為住宅和實踐場所。中國石窟寺最早建在河西走廊,大約在3世紀末。?
石窟寺的建筑構成大致有兩種情況。一是寺廟內的大部分房屋,如佛寺、講堂、僧房、倉庫等。,都是從懸崖上鑿出來的洞穴;二是以石窟為寺廟的主要標志,洞穴前有殿堂、僧房等地面建筑。由于其相同的使用功能和共同的發展背景,石窟寺在當時的內部空間和外觀形式上趨同于佛寺內的各種建筑。
在我國現有石窟寺實例中,大多數窟室的形式表現出建筑物的內外空間特征,如平面方整、縱深不止一重,不同功能的窟室采用不同體量,窟室的內頂表現出建筑物室內特點如拱頂、疊澀頂、帳頂等;在窟室內外的相應部位,則以雕刻、繪畫方式表現出柱額、斗栱、椽枋、平棊等構件形象與裝修做法。
一些石窟清楚地反映了石窟室內建筑內部空間的設計原則,并將石窟室的外觀處理成建筑的主要立面風格。北魏的建筑很少保留,石窟寺非常珍貴,保留了當時人們的杰出創造,反映了建筑發展的新變化和特點。
鞏縣石窟寺位于鄭州鞏義伊洛河北岸大力山南麓,由石窟和地面建筑組成。石窟是在北魏孝文帝時期(公元471-499年)開挖的。唐宋時期,有五個洞室和一個千佛龕。有三尊懸崖雕像,328個懸崖雕像神龕,7743尊佛像,標題256個。
在我國現有的石窟寺建筑中,鞏縣石窟寺規模不大,但內部空間和壁畫的雕刻布局非常獨特。首先,石窟室是中心方柱形塔廟窟的建筑形式,高、寬、深相似。中心方柱基座寬度約為洞寬的1/2,規模規則,四壁和方柱與洞頂和地面平直相交。二是窟頂雕刻成平坦的,格內雕刻飛天、蓮花、忍冬紋飾,布置在中心方柱周圍,圖案具有明顯的向心性和節奏感。第三,中心方柱各方面都是佛帳龕,這是過去未見的做法。方柱基座和四壁下部雕刻神王、異獸等。四壁上部雕刻著千佛,墻中間設有單個壁龕或四個壁龕。洞兩側有水平分層構圖的皇后禮佛圖。
鞏縣石窟寺洞穴形式和墻體構圖穩定,對稱有序,雕刻技術有力,在云港、龍門石窟建筑雕刻技能的基礎上形成了新的特點,反映了石窟建筑雕刻藝術的發展已進入成熟階段,具有一定的程式化傾向,對未來的石窟形式有很大的影響。
鞏縣石窟寺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北魏石窟建筑之一,其中大型浮雕帝后禮佛圖是國內石窟現存雕像中僅有的。
鞏縣石窟寺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鞏縣石窟寺石雕大佛
鞏縣石窟寺北魏石窟精美佛龕
鞏縣石窟寺石雕
鞏縣石窟寺石雕帝后禮佛圖
鞏縣石窟寺佛龕上部的垂曼和飛天
鞏縣石窟寺石雕供養比丘
鞏縣石窟石窟頂部的藻井浮雕
鞏縣石窟寺石雕神王
鞏縣石窟寺石雕異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