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意大利的古建筑活得好?
打開任何關于西方建筑和城市歷史的書,意大利建筑占據了相當多的空間。意大利人總是稱保護歷史遺跡的意識為他們的DNA其中一個,在他們看來,歷史遺跡就像基因一樣不可或缺。人民和官員都給古建筑貼上了收藏品的標簽,用心守護和照顧古建筑和古城。
保護文物是為了保護生活質量
意大利是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歷史遺跡最多的國家。
為了保護羅馬古城,意大利政府于1939年開始在羅馬古城南部開辟另一座新城,承擔現代城市的功能。羅馬人稱之為新羅馬。如今,羅馬新城古城的分離已成為世界上許多城市保護古建筑的模板,也是解決現代文明與古代傳統沖突的有效途徑之一。
在意大利,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條款早已寫入憲法。在浪漫的意大利人眼里,保護文物就是保護他們的生活質量,這是意大利公民的社會責任。根據意大利有關法律法規,未經有關主管機關批準,有100多年歷史的建筑物不得拆除改造,裝修內部也必須經文物部門檢查、鑒定、批準。原則上,新建筑不會在舊城區增加,除非經過特別批準。大城市圈出古城,限制車輛進入;市中心的著名咖啡店已經存在了數百年,面貌不變。……
為了更好地保護歷史遺跡和文物,意大利政府成立了出土文物、藝術品、古建筑、古籍等18個文化遺產保護局,并制定了許多保護文化遺產的法律和政策。在資本方面,意大利政府每年直接將一定比例的國民收入分配給文物保護部門。
共同保護生活狀態
最好的保護是使用它,許多意大利古建筑仍然被用作辦公空間或住宅。以羅馬首都為例,總統府奎里納萊宮和總理府基吉宮都建于16世紀。走在市中心的街道上,你可以不時地看到拉丁語標志保留在住宅樓前。
這些古建筑保持了幾千年前的面貌,并沒有隱藏自己的時代特征,而是已經翻新和加固了內部,以滿足現代生活和辦公室的需要。然而,使用舊建筑比搬進新建筑要麻煩得多,因為我們需要遵守嚴格的文物保護規定。如果我們必須承擔定期維護工作,甚至窗戶的顏色和材料也不能改變。
甚至有些樓梯設計不科學,臺階一步一步跨,兩步狹窄。原因是負責人給出的答案往往是當年就是這樣。原來這些建筑早年大部分都是市政辦公場所,樓梯是專門為騎馬的官員設計的,從來沒有改變過。
意大利博洛尼亞的改造方式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它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保護人和房子(也被稱為完整性保護)的人。所謂的完整性保護,是為了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中有價值的古代建筑,也是為了保護住在那里的居民的原始生活狀態和生活方式。它不僅留下了古代建筑的身體,而且還讓古代建筑活著,充滿了生命的跡象。
為古建筑安排領養人
對于一些已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和力量,將古建筑視為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和力量,將古建筑視為兒童,啟動了領養模式。
收養人制度實際上是指政府通過招標向私營企業租賃部分古建筑的服務或使用權。政府從收入中提取部分傭金,要求他們承擔相應的古建筑日常維護和管理,并向一些有能力的企業開放文物修復工作。
作為領養人,可以作為旅游咨詢中心、書店、紀念品銷售點、咖啡館、餐廳等場所,也可以作為舉辦文化展覽等活動的場所,也可以作為承包售票、保管、清潔、秩序維護等服務。
收養并不意味著管理完全外包。國家仍然掌握古建筑的所有權、開發權和監督保護權,其重要的人事任免、票價和開放時間也由國家決定。如果收養企業的招標計劃有缺陷或過于膚淺,可能會有一些風險,如企業中途關閉會導致窗口期的維護,從而對古建筑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害。因此,政府收養文物設定了嚴格的審計條件。
贊助修復工程可以留名
除了這種日常維護模式外,意大利還通過企業或個人的贊助或捐贈來資助一些大型專業維修項目,而回報企業是廣告效果或形象改善。
以最近開始維修的羅馬許愿池為例。該項目由奢侈品企業芬迪捐贈218萬歐元(約1800萬元)。在維修期間,許愿池被透明玻璃包圍,有些玻璃上印著感謝捐贈的芬迪公司。
對于贊助維修的企業,通常會在維修現場的擋板上留下廣告空間,以印刷企業標志。例如,威尼斯嘆息橋在維修期間用擋板覆蓋,以嘆息橋照片為背景,上面印有意大利時尚巨頭阿瑪尼的標志。
一些捐贈修復的企業或機構不需要在修復現場留名,但政府會在新聞發布會上告知媒體捐贈的企業或機構的名稱,并要求媒體發布這些信息。
為了吸引民間資本保護文物,意大利頒布了退稅法藝術津貼,規定所有捐贈文物修復的企業可以在捐贈后3年內獲得65%的稅收津貼。
羅馬市政府除了在意大利籌集資金外,還向國際社會籌集資金,試圖與國際基金會合作,獲得文物修復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