郟縣臨灃寨 中原第一紅石古寨
臨灃寨簡介
臨峰寨位于河南省平頂山市佳縣堂街鎮,東高西低,包括平、沙、山、崗、五種地形。紫云晴雪被列為佳縣八大景觀之首,被譽為中原第一紅石古寨臨楓寨位于碧波蕩漾的北汝河畔,發源于香山的利溥、楓溪兩水分別從寨東寨西流過,流向北汝河。整個村莊被一種淺紅色條石砌筑的寨墻緊緊包圍,因此當地人又稱臨楓寨紅石寨或紅石寨。
從臨豐寨到村外,有東、西、南三個寨門,其中西寨門被命名為臨豐,東寨門被命名為"溥濱",這個此寨瀕臨楓溪,利溥兩水。東西寨門采用木板鑲鐵皮制成,至今仍保存完好;南寨門破壞嚴重,只剩下半個門洞。臨楓寨是一個千畝蘆葦、百畝竹園的洼地古村落。北汝河繞寨而過,常年綠水長流。還有20多個清代四合院和三合院,清代民居近400套。這些建筑既有以磚石為主體的高大深邃,又有以木格子門窗為裝飾的南方小巧玲瓏。一些古宅用多層弧形石板作為門洞的拱頂,每層石板上都雕刻著圖案,非常漂亮。墻壁、古寨河、明清時期居、宗祠、關帝廟融為一體,成為中原民居文化中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
傳統建筑與朱宅
臨楓寨90%是朱姓家族,所以臨楓寨以前也叫朱家洼。
臨楓寨傳統建筑規模大,類型齊全。從明代晚期到現在,這些建筑都有標志性的建筑。村里有紅石砌筑的明代民居,汝河南岸第一府朱鎮府古建筑,咸豐時期重建的關帝廟,保存完好的古四合院建筑。除了少數被后人拆除或翻新外,這些古民居建筑大多保存了原有的風格,是古建筑的活化石庫。
臨楓寨建筑多為磚木青瓦房,屬明清四合院建筑。沿中軸線對稱建造的所有建筑群(大部分都是按照法式建造的),北朝南,冬避寒,夏迎涼。基礎由寨子附近紫云山特產的紅石精雕細琢而成。因此,到目前為止,基礎還沒有變形,房子也像以前一樣堅固。湖南大學學柳肅教授的《中國古代建筑藝術》中,古建筑側面的墻被稱為山墻。臨豐寨古建筑的每一面山墻都有代表中國傳統福祿壽禧文化的字符,整個紅石雕刻的窗戶堅固大方。
在傳統的民居建筑中,除了房屋數量(二、三、四等)、開放數量(3、5、7、9)、屋頂風格(懸掛山、陽臺、休息山、保存尖等)的代表身份外,附著在建筑上的各種裝飾也反映了業主的社會地位、財富和審美品味。門面、檐廊、屋頂、斗拱、開窗等都是民居的重點裝飾部位。臨楓古建筑中現存的匾額,其書寫方法、刻寫工藝均取決于內容,楷、草、行、篆、隸等各種。大廳里的牌匾是楷書和隸書,寨門牌匾是楷書,大廳牌匾一定是楷書,黑底金字,莊嚴肅穆。例如,朱鎮府的月亮牌匾使用篆書,使主人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脊檁條上的標題已成為確定建筑主人和建筑年齡的基礎,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明清古建筑是一種木結構,石雕、磚雕、木雕已成為村中古建筑裝飾的一大特色。但寨中明清建筑上的磚雕、木雕,基本上都不一樣。明代木雕多為顯眼,題材多為植物圖案或瑞獸圖案;清代木雕包括鳥獸、神話傳說、戲劇故事、人物花鳥、文房四寶等。雕刻技用浮雕、透雕等多種雕刻技法。有時在一件雕刻品上,經常使用多種工藝。
目前的工藝水平也可以制作出如此精美的木雕磚雕工藝品,但作為明清時期的工藝技術和科技水平,它們完全是手工制作的,因此非常珍貴。在明清時期,我們非常重視裝飾品的配飾。正如前面提到的,這是身份和文化修養的體現。在朱子峰的家具中,無論是茶幾的裝飾,椅背上的浮雕,還是床的裝飾,都體現了顯著的地位。
臨灃寨墻
根據歷史記載,臨楓寨建于清道光年間,同治元年完工。為對付太平軍和捻軍,清政府在河南各村實施了修筑圍寨的措施。臨楓寨是以自然村為基礎建造的,也體現了當時寨堡的典型代表。臨楓寨墻采用紅石砌筑,白灰勾縫,建有堆垛、哨樓、森嚴壁壘。每個寨門都有滅火水槽和槍眼,用于外部射擊。寨外有護寨河,臨豐溪水匯入護寨河,與紅石寨墻形成堅實的防御體系,具有防御戰爭和洪水的功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護寨河已經干涸,歷史記載的深度和寬度也發生了變化。現在護寨墻已經成為當地村民早晚散步的地方。在我以前的旅行中,我也看到了很多古城墻,包括開封古城墻、贛州宋城古城墻和登封古城墻,但大多數都是青磚白縫或殘敗的。紅磚白縫的城墻是我第一次看到它。雖然它只是一面保護寨墻,但它也有各種各樣的內臟和防御功能。臨豐寨被譽為中原第一紅石古寨。
新中國成立后,各地開始拆除古寨墻,其中嘉縣拆除了100多座古寨墻,只有臨豐寨幸存下來。原因是臨豐寨處兩河交界處地勢低洼,容易發生洪水災害。臨豐寨古寨墻準備拆除時,洪水圍墻數米高,村內安全可靠。出于防洪需要,臨豐寨古寨墻得以保存,成為中國罕見的保存完好的村級古寨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