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網師園及其冷泉亭
蘇州有很多園林,甚至有些是皇家園林,但從園林藝術的角度來看,蘇州的四大名園屬于拙、留、網、退。所謂拙、留、網、退,就是同里鎮蘇州市拙政園、留園、網師園、退思園。其中,網師園面積小,但藝術上可謂大手筆。中國古典園林幾乎以小見大、虛實相生的手法應用到極致。因此,這個花園被陳從周先生稱為小花園極則。
南宋文人史正志建造的網師園,位于蘇州古城東南闊街巷。宋宗元在清乾隆年間購買此園,改名網師園。網師是漁翁,寓意隱居江湖。三十年后,畫家曲遠村路過這里,看到花園荒蕪,樓閣傾倒,大為遺憾,便買下,重新布局,疊山理水,增建亭臺樓閣,更名曲園。現園大部分景點都來自曲遠村。乾隆六十年,錢大昕為此作記,說花園不大,卻有迂回的韻味。同治年間,李眉生更名為蘇東鄰,后繼承。20世紀初,軍閥張作霖給老師張鈞鑾買了作為禮物。張鈞鑾長期居住在北方,于是將網師園租給了葉恭綽、張善子、張大千三位文化修養很高的書畫家。蘇州園林管理處于1958年接管。
網師園占地9畝,總體布局,東為住宅,西為書齋園,主要景觀集中在中間。設計師巧妙地將一個小、窄、暗、封閉的過渡空間插入住宅區和花園之間,從而利用空間的大小進行比較,獲得小、中、大的效果。每當人們在里面游泳時,他們都會感到曲折和狹窄,他們的視野被極度壓縮,直到他們感到沉悶和沮喪。當他們進入公園時,隨著視野的突然開放,他們產生了意想不到的興奮,使主要景點感到輕松愉快。正如陶淵明《桃花源記》所描述的:林盡水源,就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窄,才通人,復行幾十步,豁然開朗。
網師園的東立面可分為三個層次:水榭、走廊、射鴨走廊、住宅側墻、山石、山桂軒形成的背景層次,三者和諧相處,起伏,如多音樂,形成多層次的節奏感。網絡公園的節奏也使花園看起來深而曲折,充滿了音樂節奏。
自網師園梯云室前院透過梯云室看后院的風景,視線由內而外,內外空間相互滲透,大大豐富了空間層次。
網師園連接小山叢桂軒折疊走廊兩側的空間相互滲透。從水榭透過折疊走廊,我們可以看到小山叢桂軒前院的風景干凈樸素,寧靜典雅,而從前院透過折疊走廊,我們可以看到水榭含蓄而遙遠,有一種無窮無盡的感覺。然后從射鴨走廊看折疊走廊,從折疊走廊看折疊走廊,風景各異。這種空間滲透的技術給花園增添了興趣,也產生了迷人的藝術魅力,令人難忘。
說起網師園的建筑,我們今天就來盤點一個有趣的小亭子:冷泉亭。
冷泉亭位于殿春關小院西亭,坐西向東,南北坐檻上有吳王靠。
冷泉亭的特別之處在于它是一個半亭。設計師和建造者運用創新的意義,將亭后的墻拱起,與亭頂相等,從而在墻頂與亭頂的連接處筑脊,慢慢向下左右分開,然后向上翹起,使兩個角落都能飛起來。這種半亭和四翼角的處理在蘇州園林中很少見。
冷泉亭高5米,亭基高1米,踩著湖石登上亭子,兩邊的湖石峰巒疊疊,三面被石頭包圍,有一種山林野趣。
里面還有一塊大型靈璧石,全身都是灰色的,褶皺多,孔洞多,精致透明,集瘦、透、漏、皺于一體,輕輕扣就能發出鏗鏘的金屬聲。據陳從周先生介紹,這塊湖石移自桃花塢費宅。
這也是殿春關中最高的賞景場所。左邊有涵碧泉,右邊有虎兒墓,是張大千先生寫的。不知道虎兒有沒有在這個亭子里玩過。
除了半亭,網師園的春色也很美,無論是晴天還是雨景都是不錯的選擇。
蘇州古典園林已成為當代人的精神家園,贏得了國內外無數人的掌聲。蘇州古典園林是世界文化遺產的核心價值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