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序列論中國古建筑意匠
伴隨著中國歷史文化不斷發展的建筑意匠內涵豐富,空間序列作為平面功能組織的延伸和概括,體現著意匠中的基本元素。本文從基本構成、單體建筑、群體建筑、典型形制、組織安排等方面進行論述,對于觀念形態,社會文化,自然環境,歷史演變等因素進行考量,得出中國古建筑意匠中對于序列把握的基本規律和方法。
1.1概述
古老中國歷史悠久,華夏文明源遠流長,作為文化高度集中的代表——建筑,其在歷史及文化中所占的地位皆不可小覷。文化與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造就了中國燦爛多姿的文明史。建筑靠營造,營造需構思,構思即設計,設計難免與文化掛鉤。意匠,即建筑設計的構思。古代中國社會中,尤其是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社會文化意識決定并影響著古建筑的設計結果,并轉化為建筑的規劃與設計過程。在此,就以中國古建筑的序列為例,探討二者之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來的設計過程。
每一項建筑計劃都是依照一個社會構成單位的需要而產生,平面組織就是滿足計劃的要求而形成的具體安排。而序列作為平面組織的一種引申,在要求上大致也是按照由小到大,由簡單到復雜的規律延伸,隨著社會而發展和進步。
2.1基本構成
擴大建筑單位的規模有兩種方式:體量的擴大或者數量的增加。中國古典建筑主要是通過數量的增加來達到擴大平面規模的目的,因而形成其特有的設計意念。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中,將天視為上天的秩序,以求合法與永恒,而若想與天呼應,通天接地,則平面序列之構成就不能不用分散的方式表現,甚至連州郡都依去在國中位置尋求天上星宿為其對應物。而在平面組織上,中國建筑很少講單座建筑合并和集中,始終保持著獨立和分散的布局形式。
與西方相比,取得相等建筑體積的兩種不同的方式,中國為“數”的積累,西方為“量”的集結。東方物我一體的自然觀將自然看做包含自身的物我一體的概念,因此中國包容著更多的甚至是作為主體與靈魂的人造的建筑物。“追求人作,宛若天開”成了中國人工環境以及建筑意境的追求。
此外,中國古人賦予環境陰陽有序之準則,認定了方位的主從性,對環境構成要素加以主次區分,反映了建筑為禮制服務的特點。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方位的屬性極大地影響了建筑平面序列的分布。山陰水陽,南陽北陰,高陽低,為一般建筑群環境經營時提出了背山面水的要求。
社會心理結構不斷變化,影響著包括建筑在內的人群的活動與行為。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造就了內向型的社會心理,而這種心理又促進了防御性內向空間的構成。
建筑離不開環境。生存的本能驅使人類趨利避害,在建筑平面選址上表現得尤為突出,近水利而避水患,防衛性好,小氣候好,交通通暢,理想景觀,表現了古人在構筑建筑時候重整體,重關系,重氣候,重視社會心理影響的特色。而當環境不盡符合理想模式時,人工的方法調整與改善環境是經常地,水道改造,引水工程,人工造景,方位調整,這來源于古人在認識自然規律、適應自然環境的同時,調整與改造自然環境的業績。
上述觀念形態,文化心理貫穿建筑歷史,影響著建筑序列的各個方面。
2.2單體建筑
單座建筑的平面主要是一種完全根據結構要求而來的形式,并沒有因為使用功能的要求而成為一個復雜的組織,以柱網為基本形式,既有規矩的“間”、“架”,又有“增減柱距”和“減柱造”等構造上的變化,也有特殊。模數制的創造,直接為禮制的要求的等級制度服務,同時又為設計和施工者保留了充分的靈活性。這其中包含著中國傳統建筑材料的特征以及文化的熏陶,線狀的木結構,“兩儀生四象”,“天圓地方”的中國文化觀念,使得木結構在多數重大建筑中,就呈現一種簡單矩形并通過軸線均衡對稱關系組成院落的幾何秩序。
2.3群體建筑
圍繞一個中心軸線組織建筑群也許是一種人類最早就存在的布局方式,中國傳統建筑從開始到終結基本上都受這種意念所支配。在大型的建筑群中,串聯起來的院組成路,由有層次的路構成整體的群。
受陰陽觀影響,中國傳統建筑群不僅關注形式,由其關注起內涵?!白笞嬗疑纭?,即一種文化上的次序在建筑中的體現。在中國傳統建筑格局中,均衡對稱不是純形式的,而是相關矛盾的對稱,一如文學。
不僅有嚴格統一的對稱,同構關系與自然秩序表現在另一種特殊的古建筑——園林中?;シ搓P系、互否關系、互含關系三者無意中與《易經》思想的太極圖暗合,這種文化的深層次反映不約而同的揭示了中華文化中部分深層本質。這既是一種自然秩序,又是一種均衡對稱秩序,反映了中國有機地自然觀。
2.4典型制式
2.4.1方位
“主座朝南,左右對稱”是中國傳統的主要建筑平面構圖準則,它基本符合中國人的使用需要,與中國在北半球溫帶的居住需求相適應。因此兩三千年間都一直堅持下來。面南稱尊不僅是稱帝的代名詞,也使南向成為了方位序列中最為重要的方向。
2.4.2對稱
強調中軸的思想來自濃厚的民族意念,它反映著社會意識和技術組織的統一。在城市中從單座建筑到總體規劃之間一直都保持著一種嚴密的組織關系,即使城市規劃方式有了改變,這種關系仍然持續的存在。
2.4.3中軸序列
封建社會禮制發展促使軸線作用不斷加強,從而軸線上的空間序列變化也極為豐富,形勢發端并發展,運用于建筑的遠近、大小尺寸設計。
2.4.4主次
設計素材之間的賓、主關系因涉及意圖的不同而相異,不同的關系產生不同的主題、不同的性格和效果。
2.5組織和安排
規劃整齊、左右對稱雖然是平面布局的正規形式,但是在另一方面也同時產生不少因地制宜的靈活自由的構圖。中國建筑創造了兩種不同的人工環境:一種是表現得極為理性的完全由人工形狀構成的作品,另一種就是即使有人工而得來卻仍然以天然的景象而出現得構圖。
在一些人看來中國傳統建筑南向為尊、中規中矩的對稱原則顯得生硬死板,局限了中國建筑的發展,這不能說是無理由之論點,而立足于維持中國意匠運行的實踐理性精神之機制而言,道器分離,重道輕器使得中國建筑創造者一直處于工匠階層,而其獲得建筑技藝的方式只能依靠因循祖制,以及實踐中的發揮創造,始終沿襲著量變的軌跡前進,因而也很難出現西方建筑史上跌宕起伏的建筑史,這一方面說明了中華文明生命力之長久不息,以及其在東方大地上極強的適應性,另一方面的確實成為了中國建筑在開拓創新方面的桎梏。不能否認的是,這貫穿中國建筑發展史的實踐理性精神的確很好的解決了中國大地上建筑存在的諸多矛盾,空間層次,碩大屋頂等等,既是特色也是束縛,當它們具有獨特性的同時也困頓于自身的局限性,古代匠人運用巧妙地建筑技藝,構建模數制體系,變通,突破,顯示了中國建筑文化在總體上立足于此生此世的實踐理性精神。
3.思考總結
中國建筑史同華夏文明一樣博大精深,意匠作為人的主觀能動性在行為上的創造行動濃縮了社會的發展史和文明的構建史,有精華有糟粕,記錄了一個民族的崛起。當我們觸摸優秀的古建筑時,就是在觸摸古人的智慧,熠熠生輝,令人震撼。
在當今全球化的大浪潮之中,如何保留并發揚民族特色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思考中國建筑意匠,借鑒其精華,去除其糟粕,發展并創新,中國建筑才能在世界建筑之林中擁有一席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