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與人文——北京城的中軸線
一
北京城的中軸線舉世聞名。
何謂中軸線?通俗而言,是指在建筑群中可以統領全局的中心線。在世界各國,我國對中軸線最為重視也最為強調。因此元世祖忽必烈在營建大都時首先選擇中軸線的基點。元人熊夢祥在《析津志》中這樣記述:
世皇帝建都之時,問于劉太保秉忠,定大內方向。秉忠以麗正門外第三座橋南一樹為向以對。上制可。遂封為獨樹將軍,賜以金牌。每元會、圣節及元宵三夕,于樹身懸掛諸色花燈,高低照耀,遠望若火龍。
世皇帝,即元世祖忽必烈。劉太保秉忠,即劉秉忠,是元大都的設計者。麗正門是大都南部正中的城門,與今之正陽門相對,位于長安街南側。麗正門外的一株大樹,被劉秉忠選為大內中軸線的基點。大內與大都的中軸線相重合,換言之,大內與大都是一條中軸線,選擇大內中軸線基點就是選擇大都中軸線的基點。根據歷史記載,忽必烈營建大都的起始時間是至元四年,即公元1267年,距離今天已經751年了。那株大樹如果依然健在,它的樹齡應該高于750年,如果被指定為中軸線基點時它的樹齡是五十歲,那么,這株大樹的年齡今年應該八百歲,遺憾的是不知道是什么樹種,但顯然應該是一株高聳的巨樹。
因為被選定做大內的基準點,這株大樹被敕以金牌,封為“獨樹將軍”,每逢元旦皇帝朝會群臣、皇帝生日與元宵佳節,在這三天的夜晚,都要把五顏六色的花燈懸掛在這株大樹上,遠遠望去,高低錯落宛如閃爍亮麗的火龍。
元大都布局復原圖資料圖片
這株大樹的北側是麗正門。麗正門是大都南邊正中的城門,是大都中軸線的南端。由此向北延伸,至靈星門,這是進入皇城的第一座門。靈星門北側的崇天門,是宮城的第一道門。再北是大明門,這是前朝的第一座門。再北的延春門,是后寢的第一道門。再北是厚載門。此門是宮城最北的一座城門。最后,是厚載紅門,是皇城北部的門。由此出皇城,向北穿過萬寧橋,至中心臺,中心臺方圓一畝,繚以圍墻,是大都的中心點。
從麗正門到中心臺是大都的中軸線。中心臺位于今之鼓樓的西側,在今之鼓樓的位置上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地標性建筑。如果認定中心臺是大都北部中軸線的端點,那么這條中軸線是向西偏離的。
大德九年(1305),元成宗奇渥溫鐵穆耳,修建大天壽萬寧寺,在寺內構建中心閣,成宗去世以后,中心閣成為供奉其遺像的神御殿。中心閣在今天鼓樓的位置上。
按理說,從麗正門向北延伸的中軸線應該與地球經線相重合,應該是正南正北。但通過測繪發現,這條中軸線并不是正南正北而是逐漸向西偏移,為什么會是這樣?主持興建大都的劉秉忠采用天文測量方位,出現這樣的低級錯誤是難以想象的。后來,經測繪專家考證,如果將中軸線從大都繼續向北延伸,則可以抵達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的元上都遺址。大都與上都是在同一條中軸線上,大都居南,上都坐北,偏西方向的中軸線絕對不是測量失誤,很可能是有意為之。
二
在我國,歷史上的城市規劃,與井田制密切相關。
這種土地制度在我國原始社會末期已經出現,發展到西周便成為定制。《孟子·滕文公上》記載:
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
這里的里是周里,一平方周里的土地為一井。一井為九百畝,劃為九個等分,每一分便是一百畝。中間的一分是公田,由領主使用;其余八分是私田,歸農民使用。每一戶農民擁有一百畝土地,八戶農民便擁有八百畝土地。無論公田還是私田,所有權都屬于領主。在九百畝的土地上劃均勻地出九分,表現在漢字上,必然是“井”字的形狀,因此這樣的土地制度被形象地表述為井田制。
這種把土地規劃為九等分的制度,反映在首都的布局上,其時稱王城,便是“九分其國,以為九分”,用《周禮·考工記》的表述是:
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天子的都城占地九平方里,每面城垣開辟三座城門,城門之下構筑道路,即城市的主要道路。宮城之前設置百官聚會的地“朝”,后面設置百姓做生意的“市”,左邊設立供奉皇帝祖先的“祖”廟,右邊設立供奉土地與谷神的“社”稷壇。
在王城之中,南北干道稱經,東西干道稱緯。這樣,王城之內便有三條南北干道與三條東西干道。每一條道路辟為三幅,中間行車,兩側走人。由于每條道路都是三幅,因此,也可以說是有九條南北干道與九條東西干道,也就是“九經九緯”。其中,無論是東西方向的第二條,還是南北方向的第二條,均處于城市的中間位置,是城市的中軸線。宮城居于王城之中,自然處在中軸線上,勢必將這兩條道路阻隔。其他四條道路則恰好把王城化為九分,從而體現出井田制運用于王城建設的基本原則。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圣人南向而治,建筑以南北方向為尊,因此南北方向的中軸線便成為統領全局的中心線。然而,這條中軸線不是孤立的,而是城市布局的構成要素之一,正因為其他道路的存在才決定了中軸線的特殊地位,因此在強調中軸線時,要從城市的總體布局出發而不應孤立闡述。
以明清與今北京城區為例。南北方向的干道有:東側崇文門內外的道路;中間永定門、正陽門,鼓樓之間的道路,這條道路的中間部分是皇城,將道路阻斷,分為兩段;西側是宣武門內外的道路。這三條南北方向的道路,便是王城中的“經”。
東西方向的干道有:南側是廣渠門到廣安門之間的道路;中間是朝陽門與阜成門之間的道路,這條道路的中間部分也被皇城阻隔;北側是東直門與西直門,兩座城門之間是什剎海,但是通過鼓樓西大街相連。這三條東西方向的道路,便是王城之中的“緯”。
在以上道路中,永定門至鼓樓之間的道路,是南北方向的第二條干道,即北京城的中軸線,由此使得北京迥然不同于其他城市而具有了豐沛的建筑與人文內涵。然而,這條干道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其他干道共同構成了二環路以內的道路系統,從而決定了北京中心區域的城市布局。
明清北京城布局圖資料圖片
三
北京的中軸線以永定門為始點,至鼓樓,全長7.8公里。根據道路中心以及兩側的建筑形態,這條道路,可以分為五個段落。段落不同,體現的建筑形態與文化內涵也不一樣:
1.永定門至天橋(永定門內大街與天橋南大街)
南端是永定門城樓,北端是天橋。道路東側是天壇,西側是先農壇。墻體均為灰色大城磚,壇門為朱紅色。北端是著名的天橋,為明清兩代天子祭祀時的必經之路。天橋為漢白玉構筑的高拱橋,有三梁四欄,與北部的萬寧橋遙相呼應,歷史上這一帶河渠蜿蜒,芰荷粉白,有茶肆酒樓而游人游憩其間。民國時將此橋拆除。
永定門是外城正中的城門,是中軸線的南端,1957年拆除,2004年開始復建,2009年落成。
從永定門到天橋,呈現出來的底色是皇家的祭祀(壇)文化,氛圍是寧靜、肅穆的。
2.天橋至正陽門(前門大街)
今天前門大街的臨街店鋪是清代以后形成的。
在明代,前門大街的東側是肉市、布巷子,西側是珠寶市與糧食店街。位于糧食店街的六必居醬園是明代的店肆,位于肉市的查樓(廣和劇場)是明代的戲樓,均面臨前門大街。這意味著,今天臨街的商店在明代均不存在,當時的前門大街西至六必居醬園沿線,東至查樓(廣和劇場)沿線,比今天寬闊許多。
前門大街是進入北京內城的重要通道,也是前門商圈的樞紐,而將大柵欄、鮮魚口、西河沿、打磨廠、廊房頭條、觀音寺街等串聯起來,構成了極具特色的重要商圈。
相對永定門內的肅穆與寧靜,這里百貨云集,人聲鼎沸,繁華無比。
3.正陽門至天安門(天安門廣場)
正陽門至天安門之間是天安門廣場。
廣場中央從北向南依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旗桿,人民英雄紀念碑與毛主席紀念堂——東側是國家博物館,西側是人民大會堂。國家博物館與人民大會堂是明清時期中央衙署的所在地。在明朝東側有禮部、戶部、工部、吏部、兵部與宗人府,西側有五軍(前后左右中)都督府等。刑部沒有設在這里,而是偏于皇城西側,今天的民族宮一帶。清朝在東側繼承了這個格局,西側原來是五軍都督府的所在之地,彼時已經成為民居,難以重做衙署了。
在歷史上,毛主席紀念堂一帶是棋盤街與皇城的外拱門。外拱門內,東西兩側是千步廊。在明代,大明門號稱國門。兩側有石獅子,下馬碑。大明門單檐三闕,蔣一葵在《長安客話》中記述:
大明門與正陽門相峙。既成,成祖命學士解縉題門聯,縉書古詩以進曰:“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成祖大喜,賞賚甚重。
大明門外面是棋盤街,四周豎有石欄,南北方向有御道,東西方向有通道,兩側豎有石欄。在棋盤街的外邊,東西南三面筑有廊屋,也稱千步廊,是百姓進行交易的處所。在明清兩朝,棋盤街是從東城到西城的重要通道,也是從內城到外城的主要道路,同時也是重要的商業區。在《長安客話》中還有這樣一段記載:“天下市民工賈各以牒至,云集于斯,竟日喧囂,此亦見國門豐豫之景。”
入清以后,大明門改稱大清門。先是,在順治六年(1649)欽天監上奏禁止棋盤街的一切商業行為,兩年以后,又有所松動。根據《禮部則例》記載:“其在石欄內貿易者永行禁止。兩旁系故明市肆,許貿易如故。”這里白天鼎沸,夜晚清幽,是賞月的好處所。清人查嗣瑮吟道:“棋盤街闊靜無塵,百貨初收百戲陳。向夜月明真似海,參池宮殿涌金銀。”
棋盤街與大明門現已無存。據說,民國初年,將大清門石匾取下準備在后面刻上中華門時,卻發現已然刻有“大明門”三字,清人早已捷足先登。
天安門廣場占地44萬平方米,可容納100萬人舉行盛大集會,是世界最大的城市廣場。
天安門廣場是近代中國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也是中國人民從衰落、屈辱到奮斗、崛起的歷史見證。正陽門與天安門建于明永樂年間,經歷了六百余年的風云變化;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與國家博物館建成于20世紀50年代,毛主席紀念堂建成于70年代,歷史既在這里層積,又與現實融匯交集。
當今的北京中軸線
4.皇城與紫禁城
紫禁城的外圍是皇城。皇城的南側是東西長安街,至今尚存皇城的紅墻,北側是地安門東、西大街,東側是南、北河沿大街與晨光街,西側是東、西黃城根與府右街。其中天安門是皇城的正門,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象征。天安門(明稱承天門)其后是端門,再后是紫禁城的午門。午門也稱五鳳樓,是紫禁城的正門,門后為明清兩朝的大內。從南向北依次是:太和門(明稱皇極門)、太和殿(明稱皇極殿)、中和殿(明稱中極殿)與保和殿(明稱建極殿)。這組建筑屬于外朝,是王城規劃中“面朝后市”中面對的“朝”。再后是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與坤寧宮。這組建筑屬于后寢。再后是紫禁城的御花園。之后是承光門、順貞門,最后是神武門,明朝稱玄武門,是紫禁城的最后一道城門。
神武門之后是景山。明永樂年間將開挖護城河的泥土堆放于此,形成一座巨大的土山,在上面廣植花木,是紫禁城北部的屏扆稱萬歲山。清順治時改今稱。乾隆年間在上面修建五座亭子。景山之下是元朝的延春閣遺址,在此筑山具有鎮壓前朝王氣的意義。景山是明清兩朝御園,萬樹蓊郁,云流霞蔚,康熙有詩:“云霞千尺依丹丘,輦下山河一望收。”景山是北京內城的中心點,在北京的城市布局中具有重要意義。
景山之后是皇城北部。再北是地安門,明稱北安門,俗稱后門,是皇城北部的最后之門。以景山為界,其南為皇城中部與紫禁城,丹墻金瓦,氣象萬千。其北是皇城北部,是明清兩朝內府衙門所在地,建筑物以灰色為主。雖然同在皇城內部,建筑物的形態與文化內涵并不一樣。
5.地安門至鐘鼓樓(地安門外大街、鐘樓前廣場)
地安門是皇城北門,與天安門南北相對,意味天地平安,位于地安門外大街南端,今已不存。鼓樓位于地安門外大街北端,其后是鐘樓,是古代用以報時的建筑,鼓樓與鐘樓前后縱置,氣勢宏偉。兩樓之間是一片不大的廣場,民國時曾作為平民市場,后拆除恢復今狀。
在地安門與鼓樓之間是興建于大都時代的萬寧橋,其下是通惠河,西北是建于唐朝的火神廟,西側的什剎海,是北京著名的風景區。伴隨旅游經濟的發展,曾經寧靜的什剎海地區,從宜居之地轉型為旅游的目的地。
從萬寧橋到鼓樓,自大都以來便是王城規劃中的“后市”,尚存舊時店肆建筑,昔云“東單西四鼓樓前”,是北京的重要商圈,今亦如是。由于鼓樓、火神廟與萬寧橋緣故,這里極富歷史底蘊、商業風情與民間色彩。
北京中軸線建筑俯拍
四
總結中軸線以上段落,可以說每一個段落都具有不同的特色而各擅其美。然而,在我看來,如今中軸線上的建筑面貌也還有可以進一步推敲與提升之處。
1.永定門至天橋(永定門內大街與天橋南大街)
在歷史上,永定門城樓不是單一的建筑,而是一組建筑,除城樓之外尚有箭樓、甕城、城墻與護城河。永定門內東西兩側原本是胡同,東側有東壇根、稅局子,西側有西壇根、佑圣寺等。永定門內大街便從這些小胡同之中穿過。
近年,已將天壇西墻與先農壇東墻外側不協調的建筑拆除,從而將壇墻露出;同時也把永定門內的小巷全部拆掉,修建了一座半封閉的綠地公園,將永定門城門關閉起來。這樣的做法也暴露出一些新問題:根據復建資料,新永定門是按照舊永定門11的比例復建的,尺寸與形態沒有絲毫變化,但是由于環境的巨大變遷,而建筑又過于單一(沒有甕城、箭樓與護城河),因此永定門給人的感覺不見其宏偉,這是應該認真修正的——至少將永定門兩側的城墻適當延長總是可以的。同時應將永定門的城門打開,使其內外貫通,充滿生機,而不僅是半封閉的綠地圍墻,從而恢復永定門作為中軸線始點的重要意義。
2.天橋至正陽門(前門大街)
2007年5月9日,前門大街開始了大規模的修繕與整治工程。一年以后竣工。整治與修繕后的前門大街,老建筑基本拆除,而新建的商鋪大多采取明清風格的樓閣式建筑,其高度也大體一致,將原本錯落有致的天際線基本湮沒。如有可能,應適當考慮并采取相關做法予以修正,使天際線再度活潑自然起來。
3.正陽門與天安門之間(天安門廣場)
應在適當位置設立說明牌,介紹這里的過往歲月與輝煌現狀,從而增進人民對這里的歷史層積與政治意義的了解。
4.皇城與紫禁城
景山北部在明清時代是內衙門所在地,地安門內大街東西兩側的高大紅墻是歷史遺存,現在已經基本恢復、露出。在這個基礎上,應適量修復一些內府衙門,從而增重這里的歷史特色與文化底蘊。
5.地安門至鐘鼓樓(地安門外大街與鐘樓前廣場)
地安門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是皇城北部的宮門,面闊七間,中央三間為通道,左右各兩間為值房。1955年地安門與雁翅樓被拆除。2014年復建了部分雁翅樓。但是由于交通緣故,地安門沒有復建。其實倘若換一個思路,從環島的角度,讓車輛圍繞地安門通行,是可以解決這個難題的。如果是這樣,中軸線北段兩端的地標性建筑便完整了,地安門與鐘鼓樓高低錯置、南北相對,景觀自然會更為豐富多姿;而更重要的是,缺失的景觀將再次恢復,對于北京中軸線而言,豈不是一件天大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