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施工營造傳統的磚石砌法
作者:
更新時間:2023-03-03
點擊數:
疊澀是一種古代建筑磚石結構建筑的砌法,用磚,石,有時也用木材通過一層層堆疊向外挑出,或收進,向外挑出時要承擔上層的重量。
疊澀法主要用于早期的疊澀拱,磚塔出檐,須彌座的束腰,墀頭墻的拔檐以及門窗洞口等;還用于砌筑磚建筑的室內天花藻井、塔頂等。這種砌磚法常見于磚塔、石塔、磚墓室等建筑物。
疊澀頂形式很多,有對角脊,多角形和圓形穹窿等。
疊澀砌筑方法最早的實例見于河南襄城茨溝漢墓墓頂。到了唐、宋、遼、金時期普遍采用疊澀墓室頂蓋。從北魏到金代一直是用疊澀方法砌筑磚石塔檐口。磚塔的門窗上也有用疊澀尖拱的做法,例如五代末期的蘇州虎丘塔、宋代開封祐國寺塔等。明代清真寺的窯殿中也仍沿用疊澀穹窿。
有學者認為,疊澀穹隆是人類對擴大室內空間要求的反應。由此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以及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藝。除疊澀以外,還有很多古建營造技藝,是在歷代相傳以及實踐中形成的,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非常值得我們深入挖掘、整理和繼承。